方劑組成解釋
虎骨方中包含虎骨,原因主要有二:
一、 傳統醫學理論: 古代醫學認為虎骨具有祛風濕、強筋骨、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傳統醫學經驗累積形成的觀念,認為虎骨具有特殊藥性,因此被納入虎骨方中。
二、 藥性特點: 虎骨本身具有骨骼特徵, 其藥性偏向於補益筋骨, 因此被視為治療骨骼相關疾病的良藥。 虎骨方中其他藥材,可能輔助虎骨發揮作用, 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虎骨方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有滋陰潛陽、補益肝腎之效。虎骨性溫,味辛,入肝、腎經,有祛風除濕、強筋壯骨之效。兩者配伍,寒溫相濟,可協同增強滋陰補腎、強筋壯骨之功,適用於腎虛腰痛、筋骨酸軟等症。
2. 相輔相成: 龜板能滋養肝腎,緩解腎陰不足引起的腰痛,同時也能減少虎骨的燥性,防止其過度溫燥,避免損傷陰液。虎骨則能補益肝腎,加強龜板的滋陰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相輔相成,提升藥效。
虎骨方中包含不灰木,主要原因有二:
- 補腎壯骨: 不灰木性味辛溫,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祛風止痛、補益肝腎的功效,與虎骨同為補腎壯骨之藥,可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 疏通經絡: 不灰木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導致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配合虎骨的祛風濕、強筋骨功效,可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虎骨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虎骨本身也具有祛風濕、強筋骨、止痛的作用,兩者合用,能更有效地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引藥入骨,促進藥效發揮:乳香氣味芳香,能引藥入骨,促進虎骨等藥材的藥效發揮,使其更有效地作用於骨骼關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虎骨方主治「小兒解顱」。解顱為中醫古籍記載之小兒病證,指囟門遲閉或頭骨縫不合,甚則顱縫開解、頭顱增大,多因先天不足或腎氣虧虛所致。此症類似於現代醫學的「先天性腦積水」或「顱骨發育不全」。古代醫家認為,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故解顱多責之於腎虛髓弱;虎骨方外敷頭縫,旨在通過局部用藥促進骨縫癒合,兼以補益肝腎、強健筋骨。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虎骨(半兩)
- 性味功效:虎骨性溫,味辛鹹,歸肝、腎經,傳統用於「強筋骨、益精血」。其強健筋骨之效,被推測與補益腎精、促進骨骼發育有關。
- 治療原理:解顱因腎虛骨弱,虎骨為「血肉有情之品」,古人認為其能直補筋骨,助顱骨閉合。現代研究亦顯示,虎骨含膠原蛋白及礦物質,可能對骨骼修復有潛在作用(但現已禁用,多以代用品替代)。
2. 臣藥:敗龜版(半兩)
- 性味功效:龜版味甘鹹,性寒,入腎、心經,能「滋陰潛陽、補腎健骨」。
- 配伍邏輯:與虎骨相配,一溫一寒,共奏補腎填精之效。龜版滋陰潛陽,可制約虎骨溫燥之性,適用於小兒稚陰稚陽之體。此外,龜版富含鈣質,可能直接促進骨質生成。
3. 佐藥:不灰木(半兩,即石棉類礦物)
- 性味功效:不灰木性平,傳統用於「收斂止血、固澀瘡口」。
- 治療原理:其質地細膩,可能作為物理性填充劑,輔助閉合頭縫;另因其收澀之性,或可減緩顱內液體異常滲出(如腦積水)。
4. 使藥:乳香(半兩)
- 性味功效:乳香辛散苦泄,能「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配伍邏輯:此藥既能活血通絡,改善局部氣血瘀滯,又可助他藥透皮吸收。小兒解顱或伴氣血不暢,乳香可調暢氣血,促進藥物作用於病所。
外治法機理與用藥特點
- 生豬血調敷:豬血性平,古人認為其能「養血潤燥」,作為黏合劑助藥附著,且含鐵質可能刺激局部代謝。
- 蔥湯水洗滌:蔥性辛溫,可溫通經絡,洗去舊藥以減少刺激,並為後續塗藥開通毛竅。
- 間歇用藥(7日一療程):考慮小兒體質嬌嫩,避免過度刺激,療程設計體現「攻補兼施」思路。
總結
此方以「補腎填精、強骨縫合」為核心,結合:
- 補益(虎骨、龜版)→ 治本
- 收斂(不灰木)→ 固澀顱縫
- 活血(乳香)→ 助藥力滲透
外敷局部直接作用於病所,體現中醫「內病外治」與「腎主骨」理論的結合。
傳統服藥法
虎骨半兩,敗龜版不灰木半兩,乳香半兩。
上為末。
用生豬血於手心內調,塗在頭縫開處,以舊綿子包裹7日;第8日以蔥湯水洗去前藥,再用此藥塗之;經年者,巳減1分,又歇3日,方再用藥塗之。
原書用本方治上症 內服方用參苓散。
相同名稱方劑
虎骨方, 出處:《幼幼新書》卷六引丁時發方。 組成:虎骨半兩,敗龜版半兩,不灰木半兩,乳香半兩。 主治:小兒解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