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聖湯

比聖湯

BI SHE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00%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比聖湯中含有馬兜鈴,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馬兜鈴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水腫、咳嗽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比聖湯通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水腫、咳嗽等症狀,而馬兜鈴正是治療這些病症的常用藥材。此外,馬兜鈴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幫助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比聖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比聖湯」主治「小兒五種蠱毒」。古代所稱「蠱毒」泛指因毒蟲、穢惡之氣,或特殊邪毒所引起的病症,症狀可能包含腹中絞痛、脹滿、吐逆,甚至神志異常等。「五種蠱毒」之說,或指不同毒邪所導致的各種蠱病表現,此方專為小兒體質而設,取其藥性相對溫和,但又能迅速催吐以祛邪外出。

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分析(馬兜鈴根)

馬兜鈴根(青木香)性味辛苦寒,主入肝、胃經,其功效特點如下:

  1. 解毒辟穢:傳統用於蠱毒、瘴氣等穢毒之證,能解鬱結之邪氣。
  2. 催吐祛邪:本藥有一定催吐作用,尤善促使「蠱毒」從上焦吐瀉而出,符合「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則,尤其適合毒邪初犯胃脘者。
  3. 行氣止痛:可緩解蠱毒引起的氣滯腹痛,輔助疏通壅滯。

治療原理推論

  1. 吐法驅毒:方中馬兜鈴根製為細散,水煎後空腹頓服,旨在刺激胃脘,引發嘔吐,使毒邪隨吐而出,為古代急救蠱毒的常見手段。
  2. 針對小兒體質:小兒臟腑嬌嫩,蠱毒易侵,然大劑峻藥恐傷正氣。馬兜鈴根藥性相對平和,用量謹慎(每服一錢),既達催吐之效,又避免過度耗損。
  3. 簡峻配伍:單味成方,力專效速,符合急症處理原則。若首次服藥「未快吐」,可再服以加強祛邪,體現因應病勢的靈活性。

總結

「比聖湯」以馬兜鈴根為核心,通過吐法直祛蠱毒,藥簡力專,契合小兒急證需迅速袪邪的治療思路。其機理在於利用藥物辛寒解毒、催吐導滯的特性,使毒邪從口腔排出,恢復氣機暢達。此方反映了古代對蠱毒「急則治標」的處理智慧,尤其注重吐法的即時效應。

傳統服藥法


馬兜鈴根。
上為細散。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空腹頓服。當時隨吐蠱出,未快吐,即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比聖湯,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名見《普濟。 組成:馬兜鈴根。 主治:小兒五種蠱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