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杖藥

洗杖藥

XI ZHANG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6%
脾經 24%
肝經 14%
腎經 14%
心經 9%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洗杖藥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理氣燥濕: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之效。洗杖藥多為濕熱蘊結之證,陳皮可理氣解鬱,燥濕化痰,促進病竈消散。

二、調和藥性:陳皮性溫,可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藥過於傷陽,同時亦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洗杖藥方劑中包含透骨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炎止痛: 透骨草性涼,味辛,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其有效成分可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疼痛,對於洗杖藥所針對的跌打損傷、骨折、關節炎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通絡止痛: 透骨草能通經活絡,疏通經脈,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有顯著的止痛效果。其通絡作用有助於藥物成分滲透至病竈部位,達到更佳的療效。

「洗杖藥」方劑中含有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較強的燥濕化痰止痛作用。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腫脹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地祛除風寒濕邪,舒筋活絡,止痛消腫

此外,天南星還有散結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治療一些瘰癧、痰核等病症。

因此,在「洗杖藥」方劑中加入天南星,可以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並起到消腫散結的輔助作用。

「洗杖藥」方劑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功效。洗杖藥多用於治療因燥熱引起的症狀,如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大便乾結等。天門冬可滋養陰液,緩解燥熱,使病症得到緩解。
  2. 養陰生津: 洗杖藥治療的病症通常伴隨津液不足。天門冬能養陰生津,補充體內津液,改善因陰虛導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洗杖藥方劑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洗杖藥往往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等,而地骨皮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皮膚炎症,改善病症。
  2. 滋陰潤燥:地骨皮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洗杖藥多用於治療皮膚乾燥、脫屑等問題,地骨皮的滋陰潤燥作用可改善皮膚狀態,促進皮膚健康。

「洗杖藥」中所稱的「天靈蓋」並非指人體頭頂的骨骼,而是一種藥材名稱,而非人體部位

「天靈蓋」在中藥學中可能指兩種藥材:

  1. 「天靈蓋」:也稱作「石決明」,為軟體動物腹足綱寶螺科動物唐冠螺的貝殼。性寒、味甘鹹,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功效。
  2. 「天靈蓋」:也稱作「石決明」,為軟體動物腹足綱寶螺科動物黑斑寶螺的貝殼。性寒、味甘鹹,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功效。

洗杖藥的組成中使用「天靈蓋」,可能是因為其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功效,能治療眼疾,或用於治療其他與肝經相關的疾病

洗杖藥為傳統中醫用於外傷治療的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其中象皮作為一味獨特成分,其應用源遠流長。象皮,在中醫藥材中屬珍稀品類,性平、味甘鹹,歸肝、腎經,擅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外傷後之瘀血、腫脹有顯著療效。在洗杖藥中加入象皮,旨在利用其強大的修復能力,加速傷口愈合,減少疤痕形成,並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防止組織壞死。此外,象皮還具一定抗菌作用,能有效預防傷口感染,確保創面清潔,有利於傷口早日康復。然而,由於象皮來源受限,現代多尋找替代品或人工合成物質以達到相似療效,體現了中醫藥學的適應性和創新精神。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爲「洗杖藥」,主治「夾傷」。古代「夾傷」多指刑杖(如杖刑)所致的局部皮肉損傷,表現爲瘀血腫痛、皮破潰爛或筋肉損傷。其功效應以活血消腫、生肌斂瘡、緩解疼痛爲主,透過外用浸洗,直接作用於患處,促進損傷修復。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陳皮(5錢)

    • 性味辛苦溫,能理氣燥濕。
    • 推測作用:氣滯則血瘀,陳皮行氣以助活血;其揮發成分或可局部刺激,促進氣血運行。
  2. 透骨草(5錢)

    • 性味辛溫,祛風除濕、活血止痛。
    • 推測作用:專攻筋骨皮肉,透達藥力至深層組織,改善局部血瘀腫痛。
  3. 南星(5錢)

    • 性味苦辛溫,外用可散結消腫止痛。
    • 推測作用:針對腫硬瘀結,緩解杖後皮肉僵腫;其麻醉作用或減輕疼痛。
  4. 天門冬(5錢)

    • 性味甘寒,養陰潤燥。
    • 推測作用:杖傷後熱毒鬱結可能耗傷陰液,天門冬滋潤以防燥熱傷膚,輔助生肌。
  5. 地骨皮(5錢)

    • 性味甘寒,涼血退熱。
    • 推測作用:清解局部血分之熱,減輕杖傷後紅腫熱痛。
  6. 天靈蓋(5錢)

    • 古人取動物(如人骨或獸骨)頭蓋骨,認爲可續筋接骨。
    • 推測作用:象徵性「以骨補骨」,或含礦物質(如鈣)以助修復(但實際功效存疑)。
  7. 象皮(1兩,切碎)

    • 性味甘鹹溫,傳統用於斂瘡生肌。
    • 推測作用:富含膠質,外用以促進創面癒合,適用於皮破潰爛之傷。

整體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天門冬、地骨皮之寒涼,平衡南星、透骨草之溫燥,防過度刺激。
  • 動靜結合:陳皮行氣、透骨草活血(動),象皮、天靈蓋斂瘡(靜),兼顧消腫與修復。
  • 外治直達病所:水煎浸洗使藥力滲透,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加速代謝瘀滯。

可能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活血行氣、清熱養陰、生肌斂瘡的多重作用,針對杖傷後的「瘀、熱、虛、損」四大病理環節,達到消腫止痛、促進組織修復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陳皮5錢,透骨草5錢,南星5錢,天門冬5錢,地骨皮5錢,天靈蓋5錢,象皮(切碎)1兩。
水煎浸洗,1日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慎用。
  2. 脾胃虛弱者慎用。
  3. 長期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相同名稱方劑


洗杖藥, 出處:《金鑑》卷七十五。 組成:陳皮5錢,透骨草5錢,南星5錢,天門冬5錢,地骨皮5錢,天靈蓋5錢,象皮(切碎)1兩。 主治:夾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