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秦礬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苦寒,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秦礬散本身主治風寒溼痹、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秦艽的加入可增強其祛風溼止痛的功效。
- 清熱解毒: 秦艽除了祛風溼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
綜上,秦艽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秦礬散祛風溼止痛的功效,還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使其能夠更全面地治療風寒溼痹等病症。
秦礬散中含有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寒,止痛解表: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之效。秦礬散主治風寒濕痺,四肢疼痛,肩背痠楚等症,羌活可有效緩解風寒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秦礬散中其他藥物如秦艽、防風等,亦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羌活與之相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同時,羌活的辛散之性可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
秦礬散中包含鉛丹,乃因其具燥濕殺蟲之效。鉛丹性燥,能收斂止瀉,並可殺滅濕邪及寄生蟲,對濕熱下痢、腸道寄生蟲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古人認為鉛丹能燥濕除熱,且因其性重墜濁,能固澀止瀉,故將其列入秦礬散,以助其治病之功。然而,鉛丹毒性較大,不可隨意服用,需經專業醫師診斷後方可使用,不可自行配製或服用。
秦礬散中含有膽礬,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膽礬性寒,味苦澀,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方中膽礬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毒邪外侵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疥癬等症,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其二,膽礬與方中其他藥物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膽礬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效果,同時還能緩解膽礬的毒性,使其藥效更安全有效。
秦礬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由鉛礬和水銀等成分組成,廣泛應用於治療某些病症。然而,水銀的使用引發了許多討論與爭議。水銀在古代被認為具有徹底解毒和消炎的效果,且可以通過活血化瘀來改善身體狀況。然而,隨著對水銀毒性的深入瞭解,現代醫學強調其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包括對神經系統、腎臟及免疫系統的損害,因此應謹慎對待。儘管水銀在某些療法中曾經被視為“靈丹妙藥”,但如今的醫療實踐中,講究安全性與有效性使得含水銀的方劑受到限制。中醫藥需要在傳承中不斷革新,以適應現代醫療的需求。對於秦礬散這類方劑,建議在使用前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並深入瞭解其成分及可能的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秦礬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疥瘡」,為中醫外科常見皮膚疾患,多因風濕熱蟲侵襲肌表,蘊結於皮膚,導致瘙癢、丘疹、膿皰等表現。古代醫家以秦礬散外塗,取其殺蟲止癢、祛風燥濕之效,直接作用於患處以緩解症狀。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秦艽(1錢5分)
- 性味苦辛平,歸肝膽經。
- 傳統功效:祛風濕、清濕熱,能通絡止痛。
- 在方中作用:疏風透表,緩解皮膚瘙癢,兼能利濕以消疹。
藍漆(1錢5分)
- 疑為「藍澱」或「青黛」之別稱,性味鹹寒,歸肝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 在方中作用:清解皮膚熱毒,抑制瘡瘍紅腫,現代研究顯示其含靛藍成分可抗炎。
羌活(1錢)
- 性味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 傳統功效:祛風勝濕、散寒通痹。
- 在方中作用:助秦艽祛除肌表風濕,開泄腠理,促進藥力透達。
黃丹(1錢,即鉛丹)
- 性味辛微寒,有毒,外用為傳統解毒生肌藥。
- 傳統功效:殺蟲止癢、收斂瘡瘍。
- 在方中作用:直接抑制疥蟲,減少皮膚滲液,乾燥患處。
膽礬(5分)
- 性味酸澀辛寒,有小毒。
- 傳統功效:解毒收濕、腐蝕殺蟲。
- 在方中作用:破壞疥蟲寄生環境,與黃丹協同強化殺蟲效果。
水銀(5分)
- 性味辛寒,有劇毒,古方外用治疥癩。
- 傳統功效:攻毒殺蟲。
- 在方中作用:直接殺滅疥蟲,為古代治疥要藥,但須慎用。
三、組方邏輯與整體機理
全方以「殺蟲解毒」為核心,結合「祛風除濕」之法:
- 攻毒殺蟲:水銀、黃丹、膽礬為主力,針對疥蟲寄生之病因。
- 清熱燥濕:藍漆、秦艽清除濕熱毒邪,減少皮膚炎症。
- 祛風止癢:羌活、秦艽疏風透表,緩解劇烈瘙癢。
輔以「香油調塗」,既可潤澤皮膚,又能助藥力滲透。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與「外治透達」的思維,通過局部用藥直接作用患處,符合疥瘡病位淺表的治療特點。
傳統服藥法
秦艽1錢5分,藍漆1錢5分,羌活1錢,黃丹1錢,膽礬5分,水銀5分。
上為末。
香油調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秦礬散, 出處:《濟眾新編》卷五。 組成:秦艽1錢5分,藍漆1錢5分,羌活1錢,黃丹1錢,膽礬5分,水銀5分。 主治:疥瘡。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