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礬散

秦礬散

QIN F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眾新編》卷五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膽經 19%
腎經 18%
心經 11%
胃經 7%
膀胱經 6%
肺經 6%
脾經 6%
肝經
膽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5-24

方劑組成解釋

秦礬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苦寒,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而秦礬散本身主治風寒溼痹、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秦艽的加入可增強其祛風溼止痛的功效。
  2. 清熱解毒: 秦艽除了祛風溼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

綜上,秦艽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秦礬散祛風溼止痛的功效,還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使其能夠更全面地治療風寒溼痹等病症。

秦礬散中含有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止痛解表: 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之效。秦礬散主治風寒濕痺,四肢疼痛,肩背痠楚等症,羌活可有效緩解風寒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秦礬散中其他藥物如秦艽、防風等,亦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羌活與之相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同時,羌活的辛散之性可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

秦礬散中包含鉛丹,乃因其具燥濕殺蟲之效。鉛丹性燥,能收斂止瀉,並可殺滅濕邪及寄生蟲,對濕熱下痢、腸道寄生蟲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古人認為鉛丹能燥濕除熱,且因其性重墜濁,能固澀止瀉,故將其列入秦礬散,以助其治病之功。然而,鉛丹毒性較大,不可隨意服用,需經專業醫師診斷後方可使用,不可自行配製或服用。

秦礬散中含有膽礬,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膽礬性寒,味苦澀,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方中膽礬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毒邪外侵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疥癬等症,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其二,膽礬與方中其他藥物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膽礬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效果,同時還能緩解膽礬的毒性,使其藥效更安全有效。

秦礬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由鉛礬和水銀等成分組成,廣泛應用於治療某些病症。然而,水銀的使用引發了許多討論與爭議。水銀在古代被認為具有徹底解毒和消炎的效果,且可以通過活血化瘀來改善身體狀況。然而,隨著對水銀毒性的深入瞭解,現代醫學強調其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包括對神經系統、腎臟及免疫系統的損害,因此應謹慎對待。儘管水銀在某些療法中曾經被視為“靈丹妙藥”,但如今的醫療實踐中,講究安全性與有效性使得含水銀的方劑受到限制。中醫藥需要在傳承中不斷革新,以適應現代醫療的需求。對於秦礬散這類方劑,建議在使用前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並深入瞭解其成分及可能的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秦礬散

組成:

  • 羌活:辛溫,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強筋骨。
  • 膽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行氣,湧吐,解毒。
  • 鉛丹:辛寒,散結清熱。

主治功效:

疥瘡:一種由疥蟲引起的皮膚病,會導致嚴重的瘙癢和皮疹。 外用於治療瘡瘍腫毒、丹瘤諸瘡、蛇蟲咬傷。

藥理作用:

  • 羌活:羌活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對於預防和治療感染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 秦艽:秦艽有鎮靜、抗驚厥、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此外,秦艽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 膽礬:膽礬有抑菌、殺菌、收斂、止血、止瀉、解毒等作用。
  • 鉛丹:鉛丹有散結、清熱、化膿、止痛、收斂、殺蟲等作用。

用法用量:

外用,取適量藥末,加水調和,塗於患處。

注意事項:

  • 本品僅供外用,不可內服。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用藥期間,應注意保持患處清潔乾燥,避免搔抓。
  • 如果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秦礬散是中醫中藥的一種複方外用藥,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散結消腫、止痛止癢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丹瘤諸瘡、蛇蟲咬傷等皮膚疾病。

傳統服藥法


秦艽1錢5分,藍漆1錢5分,羌活1錢,黃丹1錢,膽礬5分,水銀5分。
上為末。
香油調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秦礬散, 出處:《濟眾新編》卷五。 組成:秦艽1錢5分,藍漆1錢5分,羌活1錢,黃丹1錢,膽礬5分,水銀5分。 主治:疥瘡。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