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焚散

JIU F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心經 21%
腎經 14%
心包經 7%
膀胱經 7%
胃經 7%
脾經 7%
大腸經 7%
肝經
心經
腎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救焚散中包含益母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益母草性寒,具有清熱涼血之功效,可針對救焚散所治療的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病症,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2. 活血化瘀: 益母草亦有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瘀阻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救焚散中加入益母草,旨在發揮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病症的目的。

「救焚散」方劑中含有蜈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蜈蚣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火毒熾盛,熱毒內攻,導致的各種疼痛,如咽喉腫痛、牙痛、頭痛、肢體麻木等,蜈蚣能起到清熱解毒、疏通經絡的作用。
  2. 驅風散結,化瘀消腫:蜈蚣亦有驅風散結、化瘀消腫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腫毒瘡瘍等症,蜈蚣能起到驅散風寒、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在「救焚散」方劑中加入蜈蚣,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通絡止痛、驅風散結、化瘀消腫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救焚散」方劑中包含「紫花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藥性。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藥性偏寒,可有效清熱解毒,針對因熱毒引起的發熱、瘡瘍、目赤腫痛等症狀,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其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腫脹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救焚散」方劑中加入「紫花地丁」,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藥性,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救焚散中包含紫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救焚散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毒、皮膚紅腫熱痛等症,紫草的清熱解毒之功可有效緩解熱毒,消腫止痛。

二、 活血生肌: 紫草還具備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作用。救焚散中常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伍,紫草的活血生肌之功可促進瘡瘍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加速病竈修復。

救焚散中包含萹蓄,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利濕: 萹蓄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救焚散主治熱毒熾盛、濕熱內蘊所致的熱淋、血淋、尿頻、尿痛等症,而萹蓄可清解濕熱,利尿通淋,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二、涼血解毒: 萹蓄亦有涼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緩解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救焚散中加入萹蓄,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救焚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續名醫類案》記載,救焚散主治「痘勻朗紅潤,左腮腫塊青紫,熱甚煩躁。此痘先塊青,名鬼捏,真惡候也」。可見,救焚散主要用於治療痘疹類疾病,特別是出現了痘疹紅潤、局部腫塊青紫、高熱煩躁等症狀的危急情況,中醫稱為「鬼捏」的惡候。

治療原理

《續名醫類案》中提到「若此症治遲,必毒攻於心,發驚竄而死」,這說明「鬼捏」症乃是熱毒壅盛,且有毒邪攻心之勢。救焚散的組方則針對此病機展開治療:

  • 益母草:活血化瘀,可改善痘疹周圍的血液循環,促進腫塊消散。
  • 蜈蚣:辛溫有毒,具有強力的解毒消腫、通絡止痛作用,可直達病所,攻逐毒邪。
  • 紫花地丁、紫草:皆為清熱解毒的要藥,紫花地丁擅長清熱解毒、利溼退黃;紫草則涼血解毒、潤膚生肌,二者合用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防止毒邪進一步蔓延。
  • 蓹蓄:利尿通淋,可將體內熱毒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同時兼具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緩解皮膚症狀。

綜上所述,救焚散以解毒消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利尿通淋為主要治療原理,多味藥物協同作用,可迅速控制病情,防止毒邪攻心,從而達到救治危急症候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楝樹花(曬乾)、地蜈蚣草、紫花地丁(連根,曬)、紫草茸、地青草(即尖刀草)、大血結草、扁蓄(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救焚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益母草、楝樹花(曬乾)、地蜈蚣草、紫花地丁(連根,曬)、紫草茸、地青草(即尖刀草)、大血結草、扁蓄(曬)。 主治:痘疔癰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