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六兩丸

五味六兩丸

WU WEI LIU L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腎經 20%
心經 20%
脾經 13%
肺經 6%
膽經 6%
膀胱經 6%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六兩丸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平肝熄風:天麻性平味甘,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眩的功效。五味六兩丸主治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而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祛風通絡:天麻還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能夠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進一步緩解肝風內動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五味六兩丸中加入天麻,可以增強方劑的祛風通絡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味六兩丸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五靈脂為血竭的別名,性溫,味苦辛,入心、肝、脾經,具有破瘀止痛、散瘀消腫之效。方劑中加入五靈脂,旨在針對氣血瘀滯、血脈不通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以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五味六兩丸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原因有二:

  1. 滋補肝腎,烏髮黑髮:何首烏性味甘苦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精血、烏髮養顏之效。方中以其補益肝腎,填精益髓,改善髮質,達到烏髮黑髮之目的。
  2. 潤腸通便,改善面色:何首烏亦有潤腸通便之功效,能改善因血虛便祕而引起的顔色晦暗,使面色紅潤,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美容養顏之效。

五味六兩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是針對其疏肝解鬱、散結消癥的功效。

白蒺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性善於行氣解鬱,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白蒺藜還具有消散腫塊的作用,對於一些肝脾腫大、乳房腫塊等問題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五味六兩丸中加入白蒺藜,可起到疏肝理氣、消腫散結的作用,幫助整體方劑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味六兩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寒濕心氣疼痛」,此類疼痛多因寒邪與濕氣相搏,凝滯心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臨床表現可能包括:

  • 心前區悶痛或絞痛,遇寒加劇,得溫稍緩。
  • 伴有四肢不溫、面色蒼白、舌淡苔白滑等寒濕之象。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兩頭尖(炮,2兩)

    • 性味辛熱,具散寒止痛、溫通經絡之效,擅祛寒濕痺阻。炮製後減其峻烈,更適合久病寒凝。
    • 主攻散寒溫通,針對「寒濕心氣疼痛」的核心病機。
  2. 天麻(1兩)

    • 平肝息風,通絡止痛,能緩解寒濕鬱久引起的肝風內動或經絡拘急。
    • 與兩頭尖協同,一溫一通,調節氣機升降。
  3. 五靈脂(去砂,1兩)

    • 苦溫,活血化瘀、散瘀止痛,尤擅治療血瘀寒凝之痛。
    • 去砂後更純淨,增強化瘀不傷正之效,助兩頭尖破除寒濕瘀滯。
  4. 何首烏(1兩)

    • 補益精血,兼能溫腎陽(製首烏),可防散寒活血藥耗傷陰血。
    • 寒濕久病多兼氣血虛,何首烏扶正以助祛邪。
  5. 白蒺藜(炒,1兩)

    • 疏肝解鬱、祛風勝濕,炒製後性偏溫,助兩頭尖散寒濕,並調暢氣機。
    • 肝氣疏則心脈通,間接緩解心氣疼痛。

三、全方配伍思路

  • 溫散寒濕為主:兩頭尖為君,天麻、白蒺藜為臣,共逐寒濕之邪。
  • 活血通絡為輔:五靈脂化瘀通脈,助君藥破除痺阻。
  • 扶正固本為佐:何首烏補益精血,防溫燥耗傷。
  • 醋糊為丸:醋性收斂,既可緩和藥性峻烈,又能引藥入肝經(肝主疏泄,與心氣相關)。
  • 溫酒送服:酒行藥勢,增強溫通散寒之力。

四、可能擴展功效
寒濕凝滯所致的心脈瘀阻(類似現代醫學的「心絞痛」)、胸悶氣短,或風濕痺痛兼見寒濕證者,或可辨證使用。

※ 總結※
此方以溫通散寒、活血祛濕為核心,標本兼顧,適用於寒濕夾瘀導致的心氣疼痛,體現了「寒者熱之」「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兩頭尖2兩(炮),天麻1兩,五靈脂1兩(去砂),何首烏1兩,白蒺藜(炒)1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
每服20-30丸,空心溫酒送下。忌熱物片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味六兩丸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六兩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經驗秘方》。 組成:兩頭尖2兩(炮),天麻1兩,五靈脂1兩(去砂),何首烏1兩,白蒺藜(炒)1兩。 主治:寒濕心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