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散

FEN Q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22%
腎經 22%
心經 11%
脾經 11%
膀胱經 11%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方劑中加入益智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智,寧心安神: 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智、寧心安神的功效。其能補益脾腎之氣,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記憶力,同時可安撫心神,改善失眠、健忘等症狀。
  2. 溫腎助陽,固精止遺: 益智仁亦有溫腎助陽,固精止遺之效。其能溫補腎陽,改善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同時能固攝精氣,減少遺精、滑精等問題。

因此,在一些脾腎虛弱、記憶力減退、失眠健忘、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的方劑中,常會加入益智仁以改善相關症狀。

萆薢,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其功效主要為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常用於治療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疹、瘡瘍等症。

分清散,藥性偏寒涼,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濕瘡等。萆薢的寒涼性質與分清散的藥性相合,且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能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更有效地清除濕熱,促進皮膚病的痊癒。因此,萆薢被納入分清散的組成,是合理且有效的選擇。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胃、止痛安神之功效。在分清散方劑中,水菖蒲的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醒脾開胃: 分清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少納呆等症狀。水菖蒲辛溫開竅,能化解脾胃濕濁,增進食慾,促進消化,起到醒脾開胃的作用。
  2. 安神定志: 分清散中亦常配伍其他安神藥物,而水菖蒲能開竅醒神,與安神藥物協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鎮靜心神,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分清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分清散」主要用於治療 小便白濁 的症狀。具體表現為:

  • 小便頻數無度
  • 尿液渾濁,表面浮有一層油脂狀物質 (漩面如油)
  • 尿液放置後會沉澱出膏狀物 (漩腳澄下,凝如膏糊)
  • 尿液顏色和狀態不穩定 (光彩不定)

此外,即使小便不呈白濁狀態,但 小便頻數 的患者,也可使用「分清散」進行治療。

治療原理

「分清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 溫補下元、分清別濁

古文指出此症多因 「真元不足,下焦虛寒」 所致。中醫認為,腎主水,司二便。腎陽不足,則固攝無力,精微下泄,導致小便頻數、白濁。

方劑中:

  • 益智仁: 溫腎固精,補益下元,增強腎的固攝能力,減少精微物質的流失。
  • 萆薢: 利溼通淋,分清別濁,將體內的水濕與精微物質區分開來,使水濕排出,精微物質得以保留。
  • 石菖蒲: 化痰開竅,有助於疏通水道,使小便通暢。同時,石菖蒲還能芳香化濁,改善小便的異味。
  • 烏藥: 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用於輔助益智仁溫補下元,並可緩解因氣機不暢導致的小便不利。

綜合上述藥物的功效,可見「分清散」通過溫補下焦、利溼通淋、芳香化濁的方式,達到 恢復腎的固攝功能、分清泌濁、改善小便白濁 的目的。

古文依據與方劑變化

最早記載「分清散」的醫書為《嚴氏濟生方》,原方組成包括 川萆薢、益智仁、天台烏藥、石菖蒲。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有所加減,如《雜病廣要》中提到的「萆薢分清散」,去除了川椒、吳茱萸,並改用山藥糊丸;《楊氏家藏方》中則將原方簡化為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 四味藥。

這些變化體現了後世醫家根據自身臨床經驗和對病機的不同理解,對原方進行了調整,但其核心治療思路——溫補下元、分清別濁——始終未變。

總而言之,「分清散」是一首針對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所致小便白濁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清晰,組方精簡,值得臨床借鑑和應用。

傳統服藥法


益智仁、萆薢、菖蒲各等分。上為末。
每服2-3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多痰尿中混挾精液小便渾濁不清

相同名稱方劑


分清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 組成:益智仁、萆薢、菖蒲各等分。 主治: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