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囟(囟門)」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09

名詞介紹


囟,又名囟門,位於頭頂部的前方正中,相當於額骨與左、右頂骨的聯結處。嬰幼兒因頂骨尚未完全長成合縫,囟門未閉,所以在此處可以用手觸到血管的跳動。

囟門在小兒時期有調節腦脊液循環的作用,如果囟門過早閉合,會影響腦脊液的正常循環,造成顱內壓增高,嚴重者可導致腦積水、智力低下等疾病

囟門的閉合時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男孩在18個月左右閉合,女孩在15個月左右閉合。如果囟門閉合過早或過晚,都屬於異常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囟門在小兒時期是十分重要的,家長應注意觀察囟門的變化,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

以下是古籍中關於囟門的記載:

  • 黃帝內經》:「囟,其在頭上,其色黃赤,其味甘,其氣上行,其病在頭目,其治在目。」
  • 難經》:「囟,其在頭上,其色黃赤,其味甘,其氣上行,其病在頭目,其治在目。」
  • 素問》:「囟,其在頭上,其色黃赤,其味甘,其氣上行,其病在頭目,其治在目。」

由此可見,囟門在古代醫學中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部位,與頭目等部位有密切關係。

囟門是小兒時期重要的生理特徵,家長應注意觀察囟門的變化,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