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氣上

氣上為中醫病證名,指氣機逆亂,向上衝逆之病理現象,屬「九氣」病機之一。《素問·舉痛論》言:「怒則氣上」,指出情志過激(尤以憤怒為甚)可引發氣機上逆。此證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尤以肝、胃、肺等氣機升降失常為多見。

病因病機

  1. 情志所傷
    怒為肝志,過怒則肝氣疏泄太過,氣血上湧,表現為面赤、頭痛、眩暈,甚則嘔血、昏厥。《黃帝內經》稱「血之與氣,並走於上,此為大厥」,即描述此類病機。
  2. 飲食勞倦
    胃氣以降為順,若飲食不節或胃火熾盛,可致胃氣上逆,見噯氣、嘔吐、噎膈等症;脾胃虛弱則中氣下陷,反之若虛極而氣不攝納,亦可出現虛陽上浮之假象。
  3. 外邪侵襲
    風、寒、暑、濕等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氣逆於上,可引發咳嗽、氣喘等症。

臨床表現

氣上之證因病因不同而異:

  • 肝氣上逆:頭脹痛、目赤、耳鳴、急躁易怒,甚則吐血。
  • 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呃逆、脘腹脹滿。
  • 肺氣上逆:咳嗽氣促、痰壅胸悶。
  • 腎不納氣:虛喘短氣、呼多吸少(雖屬氣不歸元,亦涉氣機上逆之標象)。

辨證論治

中醫治則以「調氣降逆」為主,依病位與病性選方:

  • 肝陽上亢: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
  • 胃氣上逆: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
  • 肺氣上逆:蘇子降氣湯、定喘湯。
  • 虛陽浮越:引火湯、金匱腎氣丸(需辨明陰陽虛實)。

理論延伸

氣上不僅為獨立病機,亦常與「火升」「痰湧」「血溢」等併見。如《丹溪心法》提及「氣有餘便是火」,氣逆化火可灼傷絡脈;而「痰隨氣升,氣因痰阻」則多見於癲癇、中風等病。歷代醫家強調「調暢氣機」為治病之要,如朱丹溪重疏肝解鬱,李東垣主升清降濁,皆與氣上之調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