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積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積水
在中醫學中,「積水」一詞具有多重涵義,主要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解釋,其形成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障礙密切相關。
一、生理性積水
積水為人體陰精的組成部分,屬「水宗」之一。《素問·解精微論》云:「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此處所指的積水,乃腎精所化之水液,為維持人體正常代謝與滋養的重要物質。腎主水,司開闔,調節水液代謝,故積水與腎氣功能息息相關。
二、病理性積水
病理性積水指水液代謝失常,停聚於體內某一部位,形成異常儲留。此類積水多因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或氣滯、血瘀、痰濕阻滯所致,常見於以下情況:
- 胸腔積水(懸飲)
水液停聚胸脅,多因肺氣宣降失常,或肝氣鬱結,影響三焦水道通調,形成「懸飲」。症見胸脅脹滿、咳唾引痛,甚則氣促。 - 腹腔積水(鼓脹)
水濕內停腹中,多因脾虛失運,肝鬱血瘀,或腎陽不足,氣化無力,導致水液泛溢。症見腹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常伴隨脹滿、小便不利。 - 關節腔積水(濕痺)
風寒濕邪侵襲關節,或脾虛濕盛,流注關節,導致局部水液停聚。症見關節腫脹、屈伸不利,甚則疼痛纏綿。
三、積水與臟腑關係
中醫認為,水液代謝依賴多臟協調:
- 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若肺失宣降,則水液停聚上焦。
- 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濕濁內生,水液泛溢肌膚或停聚中焦。
- 腎:主司氣化,腎陽不足則水液不化,泛濫成積。
- 肝:主疏泄,肝氣鬱滯可影響三焦水道,導致水液運行不暢。
四、積水之病機
病理性積水多屬「本虛標實」,虛者以脾腎陽虛為主,實者則見氣滯、血瘀、痰濕等病理產物。治療上需辨明標本緩急,或溫陽利水,或行氣活血,或健脾化濕,以恢復水液正常代謝。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