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囟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囟門,又稱「顖門」或「頂門」,屬中醫兒科診察之要處,乃嬰兒頭骨未合之處,由柔軟薄膜覆蓋,可觸及其下脈動。《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明載:「嬰兒頂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名曰囟門。」此處分前囟與後囟,前囟位於頂骨與額骨交會處,呈菱形,約於出生後12至18個月閉合;後囟則近枕骨,呈三角形,多於出生後2至4個月內閉合。
中醫理論視囟門為「元神之府」外候,與腎氣、髓海盛衰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有「腦為髓之海」之論,而腎主骨生髓,故囟門之狀態可反映小兒先天稟賦與發育情形。正常之囟門當平坦柔韌,與顱骨齊平,按之微有凹陷,隨呼吸脈搏微微搏動。
臨床辨證上,囟門異常多見三類:
- 囟陷:多屬虛證,常見於先天不足、久病氣血虛弱,或泄瀉過度傷津之患兒。腎氣虧虛則髓海不充,囟門失養而凹陷。《小兒藥證直訣》云:「囟陷者,下如坑也。」
- 囟填:多屬實證,因邪熱上攻或水濕停聚所致。若囟門凸起如堆,觸之緊繃,伴面赤煩躁,多為熱熾風動之候;若腫脹按之如棉,則常責之寒濕凝滯。
- 解顱:囟門遲閉不合,頭縫開解,多因腎虛骨弱,或兼痰濕瘀阻腦絡。古醫籍有「齒生遲、囟合晚,皆腎氣不充」之說。
歷代醫家重視囟門與脈絡之聯屬。東漢《顱囟經》專論小兒囟門診法,提出「顱囟者,精神之門戶也」;清代《幼幼集成》進一步闡明囟門應合之期異常者,当參合神色、脈象辨其寒熱虛實。此類診法體現中醫「司外揣內」之特色,透過外候變化窺探臟腑氣機之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