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杉本重利

《犀黃之研究》~ 第二章、牛黃之名義及異同 (1)

回本書目錄

第二章、牛黃之名義及異同 (1)

1. 一、牛黃之定義

名醫別錄曰。牛黃生隴西及晉地。特(特為牡之誤)牛膽中得之。即陰乾百日。使燥。無令見日月光。

吳普本草曰。牛死則黃入膽。如雞子黃也。

本經便讀曰。牛黃大抵皆因牛病而成黃。每結於肝膽之間。因殺病牛而得之膽中。

由此可知牛黃顯然為牛之膽石。但名醫別錄所謂生於特牛膽中者非也。按本草綱目特牛即牡牛。是謂牛黃單指為牡牛之膽石。其實在他醫書。均未道及於此。故膽石之差別。與牛之牡牝無關。可均稱為牛黃也。

2. 二、牛黃之異名及其他

牛黃自古異名甚多。可約記如下。

土精、千金方。外臺秘要。人參亦有此異名。

醜寶、本草綱目時珍曰。牛屬醜。故隱其名。

醜玄、萬春回春。

牛菜、出所不明。

瞿盧折娜、金光明經。

在日本牛黃讀音為高瓦屋。其和名為字之乃多末。然高瓦屋之音。由來甚久。已見於續日本紀中有所謂文武二皇二年正月己巳士佐國獻牛黃。十一月己酉下總國獻牛黃之紀錄。

康賴本草獸部上品中。始記牛黃和名為宇之乃知。至日本戰國時代前後。又名為宇之乃多末。曲直瀨道三之「藥性能毒大成」古類禽部中記有牛黃和名為宇之乃多末。

3. 三、牛黃之種類及其分類法

種類及分類。因時代而異。

先就中國而言。雷斅曰。牛黃有四種。喝迫而得者名生神黃。殺死在角中得者名角中黃。牛病死後心中剝得者名心黃。初在心中如黃漿汁。取得使投水中。沾水乃硬如碎蒺藜及豆與啻珠子者是也。膽肝中得者名膽黃或肝黃。大抵皆不及生神黃為勝。

陶弘景曰。舊曰神牛出入鳴吼者有牛黃。伺其出以盆水承而吐之。即墮落水中。今人皆在膽中得之。

其後新修本草載有牛有黃者必多鳴吼。喝迫而得。謂之生黃。最佳。黃有三種。散黃粒如麻豆。漫黃若雞卵中黃漿。在肝膽間。圓黃為塊形大小。並在肝膽中。

由上可知在南北朝時。因採黃之部位不同。而分生神黃。角中黃。心黃。肝黃。四種。其後因多系得於肝膽之間。故至唐朝。只按形狀大小而別為散黃、漫黃、圓黃三種。唐後迄宋竇太師方之治鎖喉毒。其牛黃清心丸之處方中有「京牛黃」明朝之證治準繩中有「西牛黃」等字樣。

清代之本經逢源。又載有產西戎者為西黃。產廣東者名廣黃。清代之本草便讀內。載有牛黃有廣黃、西黃兩種。以所出之地而命名。

由上可知宋而後。漸因產地而命名分類。但圖經本草。本草綱目。本草述諸書中。亦曾記述雷斅之所謂生神黃等四種。大觀本草。本草綱目中。又記載蘇敬之所謂散漫圓黃三種。然則此等分類法。是否在唐後仍被採用。實難推知。

現在則僅由產地而命名分類。據余在當地之調查如下。

(一)東牛黃,山海關以東。即關東所產者。按近世病理學上之分類多系,Bilirubin結石。Bilirubin-Cholesterin石及純Cholesterin石等概屬少見。是或由於氣候、風土、飲食、之關係而然。其最大者如雞卵。多為球形或不定形。黃綠乃至暗綠色。有乾燥黏土樣之硬度。割面皆呈輪狀層。

(二)西牛黃(西黃),為西方如甘肅、陝西、山西、河北等地所產者。因其離京稍近。故亦名京黃。多為,Bilirubin-Cholesterin,結石。然均系Bilirubin之含量。多於,Cholesterin,之含量。呈球形或不定形。比東牛黃稍小。黃綠色乃至黃褐色。割面為球心性層狀。

(三)蘇尖黃,產於江浙及中國中部。多為,Bilirubin-Cholesterin,結石。但其Bilirubin,之含量。較西黃內所含者為少。Cholesterin,之含量。較西黃所含者為多。往往多數生於膽囊中。形小而光滑。呈骰豆形或不定形。

藥鋪內所藏者。多置於三角錐形之器中。故有蘇尖之名。色褐乃至暗褐。質甚硬。割面皆為重疊層。

(四)廣黃,產於兩廣。亦均為Bilirubin-Cholesterin,結石。而Bilirubin之含量較蘇黃尤少。Cholesterin,含量甚大。形狀不定。較蘇黃稍大。表面平滑。或凹凸不平呈灰色。割面為球心性層狀。質軟易碎。故亦有片黃之稱。(但他黃之破碎者。有時亦稱片黃。其未破碎者。又稱個黃。)

以上四種。皆因產地而得名。其外他地所產者。亦因性狀而類於四種之一。但近時又有印度、南北美洲、澳洲、日本等之輸入品。由印度輸入者均重2,Ounnce,左右。封入匣內。近藤龍雄著中國北部之物資藥物研究內。載中國稅關對於牛黃。

Cow,Bejoar:,Native,or,2nd,Quality

Cow,Bejoar:,Indian,or,lst,Quality

分二種。將中國牛黃一匁(日本兩)為十八海關兩。印度牛黃一匁為七十五海關兩之評價。均為一斤之輸出稅為0.36海關兩。輸入稅為1.50海關兩。

總上可知古時因取黃之部位。有生神黃角中黃心黃肝黃四種。唐代以後。漸因形狀而分為散漫圓黃三種。今則純以產地而別為東牛黃西牛黃蘇尖黃廣黃四種。

就日本而言。德川初期之本朝食鑑。有黃者牛之黃病也。雖有神牛四種黃之說。俱不足用之。大抵有黃之牛。多病而易死。或疫癘之死牛。皆有黃在心及肝膽之間。往昔余據宗澤時珍之說。教播州郡守而取病死牛之黃。後豫州郡守亦取之。俱得其真。外面黃赤黑色。重疊成片。

內有真黃如黃蘗色。是不減於自華來者。入藥亦佳。但恨世人泥神牛之說。不敢取病死之黃矣。

故知亦有生神黃等之分類。但始於何代。已無可考。由推測而言。則遠在德川時代以前。想亦系傳自中國。然散漫圓黃等之分類。似乎亦被介紹而採用。如平安朝之輔仁本草。內有

牛黃,蘇敬注曰,乍生咀相而得者也。

漫黃,如雞子黃

散黃,粒如麻豆

圓黃,塊形有大小,以上蘇敬注

但他書如藥經太素康賴本草亦為平安朝之醫書。皆未記載牛黃之分類。故此等分類。是否當時施行。尚屬不明。

現代則只有以下分類。

(一)玉牛黃,球形。橢圓形或純三角形。呈赤黃色。

(二)天竺牛黃,形稍大。往往成為破碎。俗稱四六。

(三)真牛黃(或真正牛黃),即日本產。黑色稍大。

附言,在日本昔時醫療用之牛黃。多由中國輸入。輔仁本草所記諸藥。凡產於日本者。則附以和名。記其產地。否則注以唐字。以志區別。如牛黃(唐)等是也。以後漸有和產。德川時代之千金方藥注。載有牛黃來自紅毛。和者出於近江。本草綱目啟蒙有牛黃為舶來品。(中略)今有和產。

亦可應用。藥鋪稱為真牛黃。自明治維新以後。漢醫勢力漸衰。牛黃遂以不用。而成一種輸出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