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方書

《傷科方書》作為清代醫家江考卿所著的一部重要中醫傷科學著作,以其系統的結構、豐富的內容與實用的價值,為後世研究與實踐中醫傷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此書於西元1840年經過重新編輯與補充,體現了當時對傷科醫學知識的整理、發展與傳承,反映了清代中葉傷科領域的學術水平與臨床經驗累積。

本書的整體架構清晰,將複雜多樣的傷科疾病按照身體部位進行劃分,再輔以「外科雜症」一卷,使得全書內容層次分明,便於臨床查閱和學習。全書共分為五卷:第一卷專論頭面傷科,第二卷探討胸腹傷科,第三卷集中於腰骶傷科,第四卷涵蓋四肢傷科,而第五卷則處理範圍更廣的外科雜症。這種由上至下、從特定部位到全身及雜症的編排方式,是傳統醫學著述中常見的組織邏輯,旨在全面覆蓋臨床可能遇到的各種病況。

在每一卷(特別是前四卷針對具體部位傷科)的內容安排上,《傷科方書》都遵循「辨證論治」、「常用外治方法」及「預防和護理」這三個核心面向。這體現了中醫傷科治療的完整鏈條:首先是準確診斷和確定證候(辨證論治),這是指導治療的關鍵;其次是具體治療方法的應用,尤其強調傷科的特色——外治法;最後則是對患者康復過程的管理和未來病情的預防,這顯示了醫者對疾病全程的關懷。第五卷雖為「外科雜症」,但也同樣納入辨證論治、外治方法及預防護理,這說明本書作者將傷科與廣義的外科進行了結合,並將其治療原則和方法普適於更廣泛的體表疾病。

《傷科方書》的內容豐富性,從提供的片段中可見一斑。例如,「斷死證秘訣」和「秘受不治法」兩章,雖然篇幅簡短,卻極具臨床意義。它們總結了前人在長期實踐中觀察到的預後極差甚至必死的徵象和傷勢,如「氣喘與咆噎,且在一七內中亡」、「人中晝滿唇又青,三日須知命必傾」,以及「脊骨折斷,不治」、「打破頭鼻流黃白水,不治」等。這些內容是基於樸素的臨床觀察和經驗積累,反映了在當時醫療條件下,醫者對重傷急症嚴重程度的判斷和對救治極限的認識。這些「秘訣」和「不治法」對於早期判斷傷情、避免無謂的治療投入、告知家屬實情具有實際指導作用,也間接反映了當時傷科醫生所面臨的挑戰。

「受傷治法」章節則展示了具體的臨床處理手段。從頭面、胸腹、腰骶到四肢的各種損傷,本書都提供了相應的治療方案。這其中包含了對不同傷勢的區分處理,如皮未破與已破、骨折與脫臼、出血不止等,並給出了具體的用藥建議,提及了諸多以數字或名稱命名的方劑,如「二十號黑龍散」、「十四號桃花散」、「十八號貼膏」、「六號接骨丹」等。這提示本書內部包含一個更完整的方劑體系,這些編號或命名的方劑是本書治療內容的核心載體。片段中對處理開放性骨折、腹部破裂腸管外露等危急情況的描述,尤其生動地體現了清代傷科醫生的應急處理智慧和膽識,例如用麻油潤澤外露腸管,再通過噴冷水使患者驚悸收腹以助還納腸管的方法,可見其經驗的豐富與方法的獨特。此外,章節中提到「周身一百零八穴,小穴七十二處,大穴三十六處」,並指出「打中大穴,雖輕亦死」,這表明傷科醫學與經絡腧穴理論的結合,醫者在診斷和評估傷情時,會考慮損傷部位是否涉及重要的穴位,從而判斷預後。

「通用方」和「秘傳方」章節直接列出了具體方劑的藥物組成、劑量和主治。這些方劑是本書臨床實踐的基礎。從列出的方劑名稱如「解肌湯」、「小柴胡湯」、「七釐散」、「飛龍奪命丹」、「地鱉紫金丹」等,可以看出它們的功用涵蓋了外感風寒、氣鬱不舒、活血化瘀、接骨止痛、治療內傷虛弱等多個方面,反映了傷科治療不僅僅是處理局部傷勢,也需要兼顧全身狀況、氣血運行、臟腑功能等。方劑組成中包含了多種傳統中藥材,如廣皮、防風、葛根、柴胡、黃芩、當歸、紅花、乳香、沒藥、血竭等,這些都是傷科常用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續骨、祛風除濕之品。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較為特殊的藥材,如動物類藥材(土狗、地鱉、猴骨、虎骨)、礦物類藥材(硼砂、硃砂、自然銅),甚至包含傳統認為具有特殊療效的成分(如人中白、童便浸肉桂)。這些藥材的應用,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傷科用藥的廣泛性和經驗性,許多藥物是經過長期臨床試驗和累積而被認為有效的;另一方面,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一些藥材的使用和炮製方法(如用醋、酒、甚至童便浸),以及動物骨骼的應用,具有其歷史局限性,需要在現代研究中進行科學評估。特別是「秘傳方」的概念,暗示了這些方劑可能來源於醫家的私家傳承或是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的獨特配方,具有一定的珍稀性。

1840年的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根據介紹,主要是在頭面、胸腹、腰骶、四肢傷科中「新增了一些常用外治方法」,同時為外科雜症「新增了一些辨證論治方法」以及「預防和護理方法」。這表明本次修訂並非簡單的翻刻,而是對原書內容進行了增補和完善。新增外治方法可能體現了當時在手法、敷貼、洗熏等外治技術方面的發展和創新;而對外科雜症辨證論治及預防護理方法的補充,則使得本書在處理非創傷性體表疾病方面,理論和實踐體系更加健全。這些補充內容,進一步提升了本書的臨床實用價值和學術參考價值,使其更能適應當時醫者處理各類體表疾病的需求。

總體而言,《傷科方書》是一部集清代中醫傷科與部分外科經驗大成的著作。它不僅提供了系統的身體分部傷科診療框架,詳細介紹了傷情判斷(包括預後判斷)、內服外用方劑,還強調了外治方法的重要性和預防護理的環節。從提供的目錄和片段內容來看,本書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 結構嚴謹,分類清晰: 按部位劃分傷科內容,再設外科雜症,便於檢索和學習。
  2. 實用性強,注重臨床: 大量具體的治法、方劑以及對危急情況的處理描述,直接面向臨床應用。
  3. 內外兼治,手段多樣: 充分結合內服藥物和豐富的外治方法,針對傷科特點。
  4. 經驗總結,歷史沉澱: 「斷死證」、「不治法」以及諸多「秘傳方」的收錄,是長期臨床實踐經驗的結晶。
  5. 結合傳統理論: 融入經絡穴位理論(如穴位損傷的嚴重性判斷),顯示與整體醫學觀念的聯繫。
  6. 經過補充完善: 1840年的修訂使其內容更加豐富,體系更加健全。

本書在學術上的價值在於它系統地記錄了清代傷科醫學的知識體系、診斷思路、治療方法和用藥經驗,是研究中國傳統傷科發展史的重要文獻。對於現代中醫傷科而言,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傳統方劑和治療思路,其中一些方劑和方法的療效,值得進行現代科學的研究和評估。同時,書中對某些危重傷情的判斷和處理,也反映了前人對疾病的認識深度和應急智慧,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啟示。

當然,以現代醫學的視角審視,書中部分關於不治之證的判斷,在現代急救和手術條件下可能已成為可治之症。部分方劑中的藥材或炮製方法,也需要結合現代藥理學和毒理學進行安全性評估。然而,這並不減損其作為歷史文獻和經驗總結的價值。

總之,《傷科方書》是清代傷科醫學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承載了當時醫家對跌打損傷及外科雜症豐富的認識和實踐經驗。其系統的分類、詳盡的治療方法、實用的方劑記錄以及對預後和護理的關注,使其成為一部極具價值的醫學典籍,對於理解中國傳統傷科醫學的發展脈絡、繼承和發揚其精髓,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本書在1840年的重新編輯和補充,更使其成為當時醫學知識更新與傳承的重要載體,體現了清代中醫傷科學不斷求精求全的努力。


斷死證秘訣

秘受不治法

受傷治法 (1)

受傷治法 (2)

受傷治法 (3)

通用方 (1)

通用方 (2)

秘傳方 (1)

秘傳方 (2)

秘傳方 (3)

秘傳方 (4)

秘傳方 (5)

附錄驗方四則 (1)

附錄驗方四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