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嬰提要說
清代醫家張振鋆所著的《鬻嬰提要說》,是一部集中探討小兒調護與疾病預防的專書,成書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此書作為《述古齋幼科新書三種》之一,與《釐正按摩要術》(治療已病)及《痧喉正義》(專論特定疾病)共同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幼科醫學體系,而《鬻嬰提要說》的核心價值,正如其書名「提要說」所示,在於提綱挈領地闡述了撫育嬰兒、防病於未然的要點,旨在提供一套系統且易於遵循的育兒「寶筏」。
書名中的「鬻嬰」,意指養育、撫育嬰兒。作者在〈敘〉中開宗明義地引述「惟有子為不朽」,強調子女是生命的延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嬰兒的生命脆弱,「猶草木之有萌櫱也」,甫出土的嫩芽極易受環境影響而枯萎。作者對當時嬰兒夭折率高感到痛心,認為其主因在於父母或照顧者對調養方法與禁忌缺乏了解,導致「飢飽之不均,或寒燠之不節,或調養之無法,或禁忌之不知」。有感於此,作者「集群書之奧旨,採先哲之格言」,編撰此書,旨在「防患於未然」,與治療疾病的《按摩要術》形成「治未疾」與「治已疾」的對比,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
《鬻嬰提要說》全書共分五卷,結構清晰,體系完整,這五卷分別從不同面向闡述了小兒調護的核心內容:
第一卷:飲食調護 第二卷:衣被調護 第三卷:起居調護 第四卷:疾病調護 第五卷:疾病預防
這種分卷方式,顯示了作者對小兒整體照護的系統性思考,涵蓋了從基本的生理需求(飲食、衣被、起居)到對疾病的應對(疾病調護)及更深層次的健康維護(疾病預防)。
在飲食調護方面,書中提出了許多至今仍被認為是基本常識的原則,例如「飲食宜清淡,不宜過於油膩」、「飲食宜溫熱,不宜過於寒涼」、「飲食宜定時定量,不宜過於飢飽」等。這些原則強調了食物的性質、溫度、量與頻率對小兒嬌弱脾胃的影響。油膩和寒涼的食物易致消化不良或腹瀉,過飢過飽則影響食慾或造成積滯。書中主張以米飯、麵條、蔬菜、水果等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主,限制肉類和魚類(因蛋白質含量高,小兒消化系統未完善)。同時,強調飲食應營養均衡,避免偏食;注重衛生,避免不潔食物;並應隨季節調整飲食,夏季清淡,冬季溫熱。最重要的一點是,飲食調護需根據小兒的個體差異——體質和年齡來調整,而非盲目套用,若有特殊需求應諮詢醫生。這些論述體現了中醫注重整體、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特點。
然而,《鬻嬰提要說》在飲食調護中最為核心、篇幅也較多的部分,是關於「乳哺」的論述,特別是針對「乳母」的詳細要求與禁忌。這反映了在當時以母乳或乳母餵養為主要方式的社會背景下,對哺乳質量的極度重視。書中引述多部古籍(如《千金方》、《萬密齋》、《寶鑑》、《保嬰易知錄》、《蘭閨口議》等)的觀點,詳細闡述了乳母的形色、性情、飲食、情緒、生理狀態(如生病、懷孕、醉酒、吐瀉、情欲等)對乳汁性質和嬰兒健康的影響。例如,要求乳母「無病」,體態豐肥,性情和平;強調乳母飲食要清淡,禁忌酒麵、肥甘、熱物、瓜果、生冷寒物;須慎七情,調六氣,以養太和。書中明確指出「母強則子強,母病則子病,母寒則子寒,母熱則子熱」,「故保嬰者,必先保身」,深刻揭示了母子(或乳母與嬰)通過乳汁和氣機相連的緊密關係。乳母的淫佚情亂、忿怒、受寒、勞累等不良狀態,都會導致乳汁變質,引發嬰兒嘔吐、腹瀉、身熱、啼叫、驚癇、疳積、疝氣、咳嗽等各種疾病。書中特別引用朱丹溪的論點,指出這些因乳母狀態引起的病,「事起於隱微,人多翫忽,醫所不知」,強調了觀察乳母狀態的重要性,並提出應「隨證治母,母安亦安,可消患於未形」。
除了乳母的自身狀態,書中也詳細規範了正確的哺乳方法。強調不可過飽,飽則易嘔吐;若乳汁過多過猛,應先捏去宿乳(可能指積滯的乳汁);夜間哺乳時,乳母應起身坐抱,避免側臥(恐壓迫嬰兒或使其不知飽足);餵乳後應豎抱,使身直,以免乳溢。書中特別警示,在父母交合或乳母動氣、受驚後,氣血紊亂,不可立即哺乳,認為「氣亂未定,必能殺兒」。清晨醒來哺乳前,也應捏去宿乳。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引用《蘭閨口議》的觀點,指出乳汁遇酒則凝結如腐,警示父母切不可戲將酒滴入兒口中,否則易生乳癖、驚癇、疳積等證。
《鬻嬰提要說》在論述飲食調護時,提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與當時普遍觀念相悖的觀點:小兒生病時,應當減少甚至停止哺乳。書中引述《醫學源流》的觀點,痛陳世人對此認識的缺乏。人們常認為嬰兒生病體虛,更需要哺乳補充營養,「乳猶水也,食之何害?況兒虛如此,全賴乳養,若復禁乳則餓死矣」,甚至因此詬罵醫生。然而,書中引述的觀點指出,小兒為「純陽之體」,生病時常伴有熱,而「乳之為物得熱則堅韌如棉絮」。生病時,小兒食慾減退,食乳量少,乳汁在胃中停留時間長,遇熱凝滯。若此時繼續大量哺乳,前乳未化,新乳又至,乳汁與病邪、積食相搏,「填積胃口,化為頑痰」,頑痰阻滯經絡氣機,可導致死亡。書中將此比作常人病危時若仍如常飲食,必然不救。因此,書中明確建議「兒病即宜少與乳食」,若見驚風等重證,「即宜斷乳」,可暫予少量米飲。即使必須哺乳,也須先將乳擠空,再讓嬰兒吮空乳,避免快速湧入的乳汁化為頑痰。這個觀點在今日看來似乎與現代醫學略有不同(現代醫學強調生病時補充水分和營養),但在中醫病理學視角下,它強調了特定情況下(尤其伴有積滯、痰熱的疾病)乳汁可能加重病情的風險,體現了古人對特定病理狀態下飲食干預的深刻認識。書中因此總結,「小兒無傷乳法,即乳滿而溢亦無大害,惟與食並,則乳裹食不化,遂成痰癖,是傷食非傷乳也」,認為問題往往出在乳汁與其他食物同時進食,或乳汁在病理狀態下變質,而非乳汁本身無害。這個觀點也順帶引出了對引入輔食時機的看法,主張「小兒以食乳為主,三歲後方可食糕粥,五歲後方可食葷腥」,以保護脾胃,避免積滯。
在衣被調護方面,《鬻嬰提要說》提出了「衣被宜寬鬆,不宜過於緊身」、「衣被宜透氣,不宜過於厚重」、「衣被宜勤換洗,不宜過於潮濕」的原則。這些原則旨在保持嬰兒皮膚的舒適與清潔,避免過熱或受涼,防止濕氣侵襲,對預防感冒、皮膚病等有重要意義。過緊過厚影響氣血流通和散熱,不透氣則易積汗受濕,不勤換洗則滋生細菌。這些都是基於中醫對「形」與「氣」調和、以及環境對人體影響的認識。
起居調護方面,書中建議「小兒宜多睡眠,不宜熬夜」、「小兒宜多戶外活動,不宜久坐久立」、「小兒宜少哭泣,不宜大聲喧嘩」。保證充足睡眠有利於生長發育和臟腑功能的恢復;適度戶外活動有利於陽氣的生發和筋骨的強健;避免過度哭鬧或喧嘩則有利於心神的安寧和氣機的調暢。書中還提到「月內小兒,不可聞啼即抱,一啼便乳。須令啼哭,則胎中所受熱毒從此而散,胎中驚風從此而解」,這是一個需要結合語境理解的觀點,可能指的是適度的啼哭有利於嬰兒肺氣的宣發和早期清理呼吸道,與今日鼓勵回應嬰兒需求有所不同,但反映了古人對嬰兒早期某些生理現象的觀察和理解。
疾病調護方面,書中強調「小兒生病宜早治療,不宜拖延」、「小兒生病宜辨證施治,不宜盲目用藥」、「小兒生病宜注意護理,不宜忽視」。小兒病情變化迅速,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嚴重後果。辨證施治是中醫的核心,強調根據具體證候而非病名用藥,避免「盲目」。細緻的護理(如飲食、溫度的調節等)在小兒疾病康復中起著關鍵作用,不可因治病而忽視。這些原則體現了對待小兒疾病應有的謹慎態度和中醫治療的基本路徑。
疾病預防方面,書中提出了「小兒宜增強體質,不宜過於嬌慣」、「小兒宜注意衛生,不宜接觸不潔之物」、「小兒宜接種疫苗,不宜感染傳染病」。增強體質是提升自身抵抗力,避免過於嬌慣則可能指應讓孩子適應一定的環境變化,不過度保護。注意衛生、避免接觸不潔之物是預防感染的最直接方法。而「接種疫苗」這一點,在1889年提出,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內容。雖然傳統中醫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疫苗」,但清代已開始推廣人痘法(接種天花病毒)等以毒攻毒的預防方法,這句話很可能反映了作者或當時醫界對這類預防傳染病方法的認可,甚至是對西方牛痘法的了解與接納,顯示了晚清中醫在特定領域的開放態度。這一條與前面的調護原則一起,共同構建了《鬻嬰提要說》「治未病」的預防體系。
《鬻嬰提要說》的跋文中,孫鳳翔稱讚作者「集群書之奧旨,採先哲之格言,匯為斯編,既明且簡,易知易從」,並引用「如保赤子」及「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再次強調了此書對嬰兒的珍視以及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作者張振鋆(原名醴泉,字筱衫)在敘中提及自己字筱衫甫,跋文中孫鳳翔也稱其為「筱衫先生」,證明了作者的身份。
總而言之,《鬻嬰提要說》是一部內容全面、系統且極具實用價值的幼科專著。它不僅繼承了中醫古籍中關於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如純陽之體、脾胃嬌弱等)的認識,以及關於小兒飲食、起居、疾病調護的經驗,更在當時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整理和提煉。書中對乳哺細節的深入探討和對生病時哺乳禁忌的獨特見解,尤其體現了其學術深度和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對衛生習慣和疾病預防(包括可能涉及當時的免疫方法)的強調,使其兼具預防醫學的視角。書中語言簡練,條理清晰,易於理解和遵循,確實如作者所願,能成為廣大家長和育兒工作者「保嬰之寶筏」。儘管時代變遷帶來新的育兒知識,但《鬻嬰提要說》所體現的「治未病」思想、對精細化調護的重視、以及對小兒個體差異和整體狀態的關注,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歷史價值,是研究中國古代兒童醫學和育兒文化的寶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