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鋆

《鬻嬰提要說》~ 正文 (1)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

1. 正文

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備。但取不狐臭、癭痿、氣咳、瘡疥、癡癃、白禿、癧瘍、藩唇、耳聾、齆鼻、癲癇,無此等疾者,便可乳兒也。(《千金方》)

白話文:

乳母的身體狀況和相貌也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不能一一列舉。但至少要確認沒有狐臭、頸部腫瘤或痿弱、氣喘、皮膚瘡疥、癡呆或小便不利、白禿、膿瘡、嘴脣開裂、耳聾、鼻子潰爛、癲癇等疾病,沒有這些疾病的,就可以哺乳孩子了。(《千金方》)

乳母當擇無病婦人,肌肉豐肥,性情和平者為之。如病寒者乳寒,病瘡者乳毒,貪口腹則味不純,喜淫欲則氣不清。(萬密齋)

白話文:

選擇乳母時,一定要選擇那些沒有疾病的婦女,身體豐滿,性格平和的人。如果乳母生病了,乳汁就會變冷;如果有瘡傷,乳汁就會有毒;貪吃的人,乳汁的味道就不純;好色的人,乳汁的氣就不清。

為乳母者,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不去寒乳,令兒咳利。母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交脛不能行。母有熱以乳兒,令變黃不能食。母怒以乳兒,令善驚,發氣疝;又令上氣癲狂。母新吐下以乳兒,令虛羸。母醉以乳兒,令身熱腹滿。(《千金方》)

白話文:

對於哺育母乳的母親,夏天不能去除熱奶,會導致嬰兒嘔吐反胃。冬天不能去除寒奶,會導致嬰兒咳嗽腹瀉。母親在月子裡用母乳餵養嬰兒,會導致嬰兒消瘦,無法交替雙腿走路。母親發熱時用母乳餵養嬰兒,會導致嬰兒發黃,無法進食。母親發怒時用母乳餵養嬰兒,會導致嬰兒容易驚嚇,發作疝氣。還會導致嬰兒上氣癲狂。母親剛吐瀉完用母乳餵養嬰兒,會導致嬰兒虛弱消瘦。母親醉酒時用母乳餵養嬰兒,會導致嬰兒發熱腹脹。

乳兒之母,當淡滋味,一切酒面肥甘熱物,瓜果生冷寒物,皆當禁之。又須慎七情,調六氣,以養太和。蓋母強則子強,母病則子病,母寒則子寒,母熱則子熱。故保嬰者,必先保身。(《保嬰易知錄》)

乳母淫佚情亂,令兒吐瀉身熱,啼叫如鴉者不治。(《寶鑑》)

白話文:

嬰兒的母親,應該清淡飲食,所有酒、麵食、肥膩甘甜的熱性食物,瓜果、生冷寒涼的食物,都應該禁止食用。而且,還要小心保持心情平和,調節好身體的六氣,以維持身體陰陽調和。因為母親強壯,孩子就強壯;母親生病,孩子就會生病;母親寒冷,孩子就寒冷;母親燥熱,孩子就燥熱。所以,想要保護嬰兒,必須先保護好母親的身體。

乳母飲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中動,乳脈必應,病氣到乳,汁必凝滯。兒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則瀉,不瘡則熱,或為口糜,或為驚搐,或為夜啼,或為腹痛。病之初來,其溺必少,便須詢問,隨證治母,母安亦安,可消患於未形也。(朱丹溪)

白話文:

乳母吃進去的食物一經過吞嚥,乳汁就產生了。如果乳母的情緒受到刺激,乳汁就一定會受到影響。如果病氣到了乳房,乳汁就一定會濃縮凝滯。孩子吃進這種乳汁,就會馬上生出病來。不吐就是瀉,要是不生瘡就會發燒,或者長口腔潰瘍,或者是驚嚇抽搐,或者夜晚啼哭,或者是腹痛。病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的尿一定會減少,這時就必須詢問病因,根據孩子的徵狀來治療乳母。乳母安然,孩子也安然,這樣就可以把禍患消除在未發生的時候。(朱丹溪)

凡乳兒不可過飽,飽則溢而成嘔吐。大飽以空乳吮之即消。若乳來多猛,先捏去宿熱乳,然後乳之。乳母與兒臥,令乳與兒頭平,母欲睡時即奪其乳,恐其不知飽足,致成嘔吐。且恐睡熟悶兒口鼻致死。父母交合之間,兒臥於側,或驚起,不可乳兒。蓋氣亂未定,必能殺兒也。(《千金方》)

白話文:

所有的嬰兒都不可讓他們吃得太飽,吃得太飽就會溢出而導致嘔吐。吃得太飽時,用沒奶的乳頭餵他們可以立即讓嘔吐消除。如果乳汁非常多,先擠掉之前餵完後剩下的奶,再開始餵奶。乳母和嬰兒一起睡時,要讓乳頭和嬰兒的頭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當乳母想要睡覺時就要把乳頭抽出來,否則嬰兒不知飽,會導致嘔吐。另外要注意,不能讓嬰兒埋到乳母的胸部,以防堵住嬰兒的口鼻而導致死亡。夫妻交合時,嬰兒臥睡於父母身旁,若受到驚嚇而醒來,不可餵奶,因為父母的內氣尚未平息,餵奶可能會導致嬰兒死亡。(《千金方》)

夜間乳兒,母起身坐抱兒喂之,勿側臥乳兒。乳後抱兒使其身直,恐軟弱顛倒,致乳溢出也。不爾,皆令兒病。(《顱囟經》)

白話文:

在晚上餵養嬰兒時,母親須起身而坐,將嬰兒抱在懷中餵養,不要側臥著餵奶。餵奶後,應將嬰兒抱起,使其身體直立,以免嬰兒身體柔軟無力,導致乳汁溢出。否則,都會使嬰兒患病。(《顱囟經》)

凡乳母生喜,則乳為喜乳,令兒上氣顛狂,亦令兒生痰喘急,或生驚。(孫兆)

凡乳母動氣,則為氣乳,令小兒面黃且白,乳哺減少,夜啼哯乳。(《寶鑑》)

凡乳母有病時為病乳,令兒黃瘦骨蒸盜汗,嗞𠷁夜哭,及生諸疾。(《寶鑑》)

凡乳母有娠孕者為鬾乳,令兒臟冷腹急而瀉,胸背皆熱,夜啼肌瘦,一如積塊。(《寶鑑》)

乳母飲酒而醉者為醉乳,令兒熱,腹急痛。扁鵲云:醉淫隨亂,兒恍惚多驚。(《千金翼方》)

凡乳母當風乳兒,風冷入肺,則令咳嗽。(倉公)

凡乳母有怒,則乳為怒乳,令兒生疝氣病。扁鵲云:女子則腹脹。(《千金翼方》)

凡乳母於夜露下飲兒,冷氣入咽不散,多成嘔逆。(《心鑑》)

乳母於大勞大飢之後,不俟氣息稍和,即以傷乳與兒,令兒成疳。(《真訣》)

凡兒因乳母致病者,事起於隱微,人多翫忽,醫所不知。故乳母稟受之厚薄,性情之緩急,骨肉之堅脆,德行之善惡,令兒相肖,大有關係,不可不慎也。(朱丹溪)

白話文:

所有因乳母而致病的嬰兒,原因都是在細微之處,常被大家忽視,因此連醫生都不知道。所以,乳母本來的稟賦好壞、性情緩慢急躁、骨骼肌肉的堅硬脆弱、道德品行的善惡,都會使嬰兒受到影響、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不能不慎重對待。(朱丹溪)

兒啼未定,其氣尚逆,遽以乳飲之,則乳停胸膈,令兒生咳逆嘔吐諸病。(《巢氏病源》)

每清晨睡醒欲飲乳,皆須捏去宿乳。乳汁弗投地,蟲蟻食之,令乳無汁,可沃東壁上佳。(《顱囟經》)

乳之性見酒則凝。試將牛乳一碗,加陳酒一小杯,攪和蒸一沸,乳凝如腐,物性然也。飲乳之兒,父母愛之,戲以酒滴兒口中,往往漸成乳癖、驚癇、疳積等證,可不慎哉!(《蘭閨口議》)

白話文:

牛奶的特性一碰到酒就會凝固。不妨試著將一碗牛奶加入一小杯陳酒,攪拌後蒸沸,牛奶就會凝固如腐乳,這就是牛奶的特性。父母因為疼愛喝牛奶的小孩,開玩笑地用酒滴入小孩嘴中,往往慢慢就會變成乳癖、驚癇、疳積等疾病,這樣能不謹慎嗎?(《蘭閨口議》)

月內小兒,不可聞啼即抱,一啼便乳。須令啼哭,則胎中所受熱毒從此而散,胎中驚風從此而解,則期月之間,無重舌、木舌、口噤、胎熱之疾。(《大生要旨》)

小兒初生宜多睡,勿強與乳,自然長而少病。(《保生要法》)

白話文:

滿月以內的嬰兒,不可以一聽到哭聲就把他抱起來餵奶。必須讓他哭一會兒,這樣才能把胎中帶來的熱毒散發出來,胎中的驚風也能由此消除。這樣,滿月之內,就不會出現重舌、木舌、口噤、胎熱等疾病。(《大生要旨》)

夏中熱盛,乳母浴後,或值兒啼,均不可與乳,使兒損於胃,秋成赤白痢。浴後必須定息良久,捏去熱乳,然後乳之。(《聶氏》)

白話文:

夏天正值暑氣旺盛的時候,哺乳的母親在洗澡後,或者恰逢孩子啼哭的時候,都不能哺乳,以免孩子損傷胃部,在秋天患上赤白痢。洗澡後必須休息很久,等捏乾了身上的熱汗後,纔可以哺乳。(《聶氏》)

熱乳令兒面黃不食嘔吐。張氏云:熱乳傷損肺氣,令兒成龜背。(《千金翼方》)

凡乳兒,乳氣寒虛冷,故令兒便青而啼。《千金翼方》云:令兒咳嗽。(《史記·華佗論》)

壅乳令兒生痰涎,涎壅生驚。(《靈秘》)

壅乳成乳癖,又吐逆生痰。(《寶鑑》)

調攝小兒之法,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蓋小兒純陽之體,最宜清冷,今人非太暖即太飽,而其尤害者,則在於有病之後而數與之乳。乳之為物得熱則堅韌如棉絮,況兒有病則食乳甚稀,乳久不食則愈充滿,吮則迅疾湧出,較平日之下咽更多,前乳未清,新乳復充,填積胃口,化為頑痰,頑痰相結,諸脈皆閉而死矣。

白話文:

能懂得古代如何調養小兒的人,一千人裡面沒有幾個。一般來說,小兒屬於純陽之體,最適合清冷的環境。然而,現在的人非但沒有讓小兒清冷,反而太溫暖、太飽。而最為有害的是,在小兒生病後還不間斷地餵他喝奶。牛奶受熱後,會凝結成堅韌如棉絮的物質。況且,生病的小兒,喝的奶很稀,奶停留在體內的時間長,就更容易凝結成塊狀。小兒吮吸時,奶水會迅速湧出,與平時相比,進入食道裡的奶水更多。前面的奶還沒消化完,新的奶水又進來了,把胃口都塞滿了,形成頑痰。頑痰相互凝結,小兒的各種脈絡都被阻塞,最終就會死亡。

譬如常人平日食飯幾何,當病危之時,其食與平時不減,安有不死者哉!然囑病家云,乳不可食。則群相詬曰,乳猶水也,食之何害?況兒虛如此,全賴乳養,若復禁乳則餓死矣。不惟不肯信,反將醫家詬罵。其餘之不當食而食,與當食而反不與之食,種種失宜,不可枚舉,此小兒之所以難治也。

(《醫學源流》)

白話文:

就像一般人在平常的時候,吃飯的數量並沒有因為生病而減少,怎麼會有不死的情況呢?然而,如果你告訴病人他不能吃奶,他們通常都會很生氣地說:「奶就像水一樣,喝它有什麼壞處?況且孩子這麼虛弱,完全依靠喝奶來維持營養,如果還禁止喝奶,那不是要餓死了嗎?」不只他們不相信,反而還會責罵醫生。其他那些不該吃的食物卻吃,該吃的東西反而不吃,種種不恰當的地方多到數不完,這就是小孩子難以醫治的原因。

兒病即宜少與乳食。若似驚風,即宜斷乳。如欲食,與米飲一勺。必欲食乳,須先將乳擠空,然後以空乳令吮,否則乳下喉中即成頑痰,雖神丹無效,俟少安漸與乳可也。(《蘭臺軌範》)

白話文:

小孩子一有疾病,就要儘量少喂他乳汁。如果孩子像得了驚風一樣,那就要馬上斷奶。如果他想要吃東西,可以給他餵一勺米湯。如果他堅持要喝乳汁,必須先將乳房擠空,然後再讓孩子吸吮空乳房,否則乳汁會在孩子的喉嚨裡凝結成頑固的痰,即使是神丹妙藥也無效。等孩子稍微好一點了,就可以逐漸地給他餵乳汁了。

小兒無傷乳法,即乳滿而溢亦無大害,惟與食並,則乳裹食不化,遂成痰癖,是傷食非傷乳也。故小兒以食乳為主,三歲後方可食糕粥,五歲後方可食葷腥,則一生永無脾胃之疾矣。(《慈幼外編》)

白話文:

(嬰兒)不吃乳汁的方法,如果乳汁滿溢也不會造成太大傷害,只有與食物一起吃,乳汁裹著食物不能消化,於是形成痰癖,這是傷食而不是傷及乳汁。所以嬰兒以吃乳汁為主,三歲以後才能吃糕粥,五歲以後才能吃肉類和腥味的食物,這樣一輩子就不會患脾胃疾病了。(《慈幼外編》)

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後不得與食,哺後不得與乳,乳食相併,難以克化,大則成癖,小則成積,疳氣自此始矣。(《保生碎事》)

白話文:

乳:奶;哺:餵奶。餵奶後不要立即吃食物,吃食物後不要立即餵奶;奶和食物一起吃,很難消化吸收,嚴重的會形成習慣,輕微的會形成積食,疳積病就是從這開始的。

凡兒吮乳,初則乳汁漸行,其來尚緩而少,久則如泉湧急而多,則以二指捺住乳頭兩邊,來自緩矣。惟恐兒氣弱吞嚥不及,有傷胃氣也。(《育嬰家秘》)

白話文:

當嬰兒在吮吸母乳時,一開始乳汁的流動是漸進的,來的速度緩慢且量少。但時間一長,乳汁就會像泉水一樣湧出,又急又多。這時,可以先用兩根手指壓住乳頭的兩側,這樣乳汁就會流得緩慢了。這是因為擔心嬰兒的呼吸太弱,吞嚥不及,可能會傷害到他們的胃氣。

凡治病必藉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胃氣強者,攻之則疾去而易愈,以其藥力易行也。胃氣虛者,攻病而病不去,非藥力不達,以胃氣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愈不行,胃氣傷,病亦愈甚矣。(陳飛霞)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一定要藉助胃氣來使藥物起作用。胃氣強的人,用藥攻治疾病,則疾病容易去除而痊癒,這是因為藥力容易發揮作用。胃氣虛弱的人,用藥攻治疾病,疾病卻不去除,並不是藥力不達,而是因為胃氣本來就弱,用藥攻治後,胃氣更加虛弱,藥力也就更加不起作用了。胃氣受到損傷,疾病也會更加嚴重。(陳飛霞)

生兒缺乳,不得不喂以穀食,母細嚼以手喂之,不可以口對口喂之,致生疳疾腹脹。(《保嬰易知錄》)

小兒無病,切忌服藥,否則遇疾無效。(《疾呼錄》)

凡小兒有停滯,於臥後用手順摩其腹,自胸至臍下,輕輕摩至百數,能順氣消食。(《慈幼論》)

小兒有疾,口不能言,脈無可診,名曰啞科,醫者不可不究其病源,而病家亦須詳審而明言之。愚者拱默而令醫師切脈,以試其知病否,是以兒命為鵠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蘇東坡云:只圖愈疾,不欲困醫。徐氏曰:小兒致疾之由,有婢媼明知而不敢言者,當委曲善詢之,若加以聲色,是緘其口也。旨哉斯言!(《活動芻言》)

幼科有拿掐法,乃按摩之變也。小兒未周歲,難以藥餌,治誠宜之。(《保嬰撮要》)

白話文:

當小兒生病時,由於還沒有說話能力,而且脈象也無法診斷出病情,所以被稱為「啞科」,作為醫生,必須仔細研究病因,而家屬也必須仔細審明並清楚陳述病情。愚昧的人家,只是讓醫生把脈,以此來測試醫生是否能夠診斷出病情,這簡直是以孩子的生命作賭注。孫真人說:「診病之前先問診,最為準確。」蘇東坡說:「只想治好病,不願意困擾醫生。」徐氏說:「小兒生病的原因,有些是保姆和老婦知道卻不敢說,因此應委婉妥善地向她們詢問,如果對她們大呼小叫,就會讓她們閉口不談。」這話真是意味深長啊!(《活動芻言》)

急驚之證,搐搦反張,頭搖目竄,唇動牙咬,壯熱痰潮,神昏便秘是也。當其搦搐反張之時,切忌把其手足,攀其身軀,若強力持之,致風氣流入筋絡,以致俯仰拘牽,雖生已成殘廢。當其動作之際,置一竹簟鋪之平地,使兒臥其上,任其搐搦,風力行遍經絡,勢極自止也。醒後易於頻發,宜慎防之。(吳氏)

白話文:

急驚症的症狀是,抽搐反張,頭搖眼斜,嘴脣抖動牙齒緊咬,壯熱痰多,神志昏迷,便祕等。當抽搐反張時,切忌抓住他的手腳,拉扯他的身體,若用力強行拉住,會導致風氣流入筋絡,造成頭頸不能轉動,手腳不能彎曲,即使活下來也會變成殘廢。當他抽搐的時候,應該在地上鋪一層竹蓆,讓孩子平躺其上,任由他抽搐,風力行遍經絡,力度達到極點就會自然停止。康復後容易復發,應該謹慎防備。(吳氏)

小兒足脛冷,腹虛脹,糞色青,吐乳食,睛珠青,面青白,少神,聲音弱,脈沉微者,內已虛寒,忌投涼藥。若足脛熱,兩腮紅,大便閉,小便黃赤,口渴痰稠,氣粗聲壯,脈緊數者,乃為熱證,忌投溫熱藥。(《金鑑》)

白話文:

小孩腳和小腿冰涼,腹部虛脹,大便青色,吐出奶和食物,眼睛發青,臉色青白色,精神不佳,聲音微弱,脈搏沉細微弱者,是體內已有虛寒,忌服寒涼藥物。若小孩腳和小腿發熱,兩頰發紅,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色,口渴痰稠,呼吸粗重聲音洪亮,脈搏緊而快者,是熱證,忌服溫熱藥物。(《金鑑》)

乳母須每日三時摸兒項後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之,使微汗而愈。諺云:戒養小兒,謹護風池。風池在頸項筋中兩轅之邊。(張渙)

白話文:

保母應該要每天三次摸摸小孩頸後風池的位置,如果小孩發高燒了,就必須趕快用熨斗熨一熨小孩的風池,讓小孩微微出汗就會好了。俗話說:照顧好小小孩,別讓風吹到風池的位置。風池穴位於頸後肌腱交界處的兩側。

凡小兒痘瘍驚風等證,皆由胎毒蘊結。初生三日內,自風門至尾閭,用雞子清按節細摩,周而復始,有毛出如發者。尾閭須多摩,愈摩愈出,將黑毛拔盡,終身即不出痘,即出亦惟數粒耳。如產至六九日再摩,尤妙。(山左張洙源封翁家傳)

白話文:

凡是嬰幼兒的痘痘、瘡瘍、驚風等症狀,都是因為胎氣蘊結造成的。嬰兒出生後三日內,從風門穴到尾閭穴,用雞蛋白均勻塗抹,反覆按摩,直到皮膚上長出像頭髮一樣的毛髮。特別是尾閭穴要多按,按得越多,長出的毛越長,把這些黑毛拔掉,終身就不會出痘,即使出痘也不會超過幾粒。如果嬰兒出生後六、九、十二日再按摩,效果更好。(這是山東張洙源封翁的祖傳祕方)

凡產兒艱難,或於天寒日生,無哭聲,或至已死者,急用棉衣包裹,再將香油紙捻,將臍帶緩緩燒斷,俾暖氣入腹而生矣。倘剪斷臍帶則死。(《集驗良方》)

白話文:

凡是孩子出生困難,或是在寒冷的天氣出生,沒有哭聲,或是已經死亡了,趕緊用棉衣包裹, 再將香油紙捻緩緩將臍帶燒斷,這樣就會有暖氣入腹而活了。倘若剪斷臍帶,孩子就會死。(《集驗良方》)

急慢驚風危極者,孩兒肚皮以手巾蓋之,以真烏骨雞一隻,令人捧立肚皮上,少刻,其雞自能撲翅,蹲在肚上,半日雞自走落,孩兒即愈。將雞快灌香油,否則雞必死。(《集驗良方》)

白話文:

急性和慢性的痙攣風症危重到不行的時候,可以用手巾蓋住孩子的肚皮,找一隻真正的烏骨雞,請人抱著烏骨雞,讓牠站在孩子的肚皮上。過一會兒,雞自己會拍打翅膀,蹲在孩子的肚皮上。半天的時間,雞自己就會走下來,孩子也就能夠痊癒了。在烏骨雞快走下來時,就要趕緊灌牠香油,否則雞就會死掉。(《集驗良方》)

斷乳奇法,擇伏斷日,用山梔一枚,辰砂、麝香雄黃、雌黃各二分,輕粉一分,研末,待兒熟睡時,麻油調搽兩眉,名畫眉膏,斷乳之奇法也。(《集驗良方》)

白話文:

獨特的斷乳方法,選取伏斷日,使用一顆山梔,硃砂、麝香、雄黃、雌黃各二分,滑石粉一分,研磨成粉末,等待嬰兒熟睡時,用麻油調和後塗抹嬰兒的兩道眉毛,這是斷乳的特殊方法。(《集驗良方》)

小兒無知,自將豆粒塞入鼻孔,用手指自挖,愈挖愈入,經涕浸大,腫脹痛甚,百方不能取出,法用二人,以一人將兩手掩緊小兒兩耳竅,令小兒眼目閉緊,一人用手掩住無物鼻竅,以口對小兒之口,用力一吹,即時落下。妙極!(《集驗良方》)

白話文:

蔡葛山先生說:我校對《四庫書》,因為錯字而減俸的有很多,但只有一件事很感激校對的努力。我有一個小孫子不小心吞下了鐵釘,醫生用朴硝等藥物治療,但是沒有效果,他一天比一天虛弱。後來,我校對《蘇沈良方》,看到有一個治療小兒吞鐵物的方子,說的是:剝掉新炭的皮,研成粉末,用三碗粥調和後服用,吞下的鐵物就會排出體外。我按照方子試了試,果然鐵釘被包裹在炭屑中排出來了。(出自《紀文達公槐西雜誌》)

蔡葛山先生曰:吾校《四庫書》,坐偽字奪俸者數矣,惟一事深得校書力。吾一幼孫偶吞鐵釘,醫以朴硝等藥攻之不下,日漸羸弱,後校《蘇沈良方》,見有小兒吞鐵物方云:剝新炭皮,研末,調粥三碗食之,其鐵物自下。依方試之,果以炭屑裹釘而下。(《紀文達公槐西雜誌》)

小兒痘後餘熱結毒,纏綿不愈者,用三豆散。赤豆、黑豆綠豆等分,將三豆浸水中一日,搗爛塗患上,干即更換敷上,用油紙包好,立愈。(程韞山)

白話文:

兒童出痘後,餘熱未退,毒氣未清,纏綿不愈的,可以用三豆散治療。赤豆、黑豆、綠豆等分,將三種豆子浸泡在水中一天,然後搗爛塗在患處,乾了就更換敷上,用油紙包裹好,立竿見影。(程韞山)

小兒初生大小便閉,令婦人以溫水嗽口,吸小兒前後心,手足心並臍下共七處,以紅色為度,即通。(《集驗良方》)

凡小兒有湯火傷者,急以草紙濕尿貼患處,痛立止,遲則起泡。(《集驗良方》)

白話文:

小孩子剛出生時大、小便不通,令產婦用溫水漱口,然後在小孩子的背部、胸部、手心、足心、臍下共七個地方吸吮,待皮膚轉紅即可,小孩子就會大小便順暢。(《集驗良方》)

暑驚,用生半夏皂莢等分,研末調勻,吹鼻中得嚏即愈。老少並用。(《集驗良方》)

白話文:

當受暑驚的時候,使用生半夏與皁莢等量的藥材,研磨成末調勻,吹進鼻中,打個噴嚏就好了,不分老少都可以使用。(《集驗良方》)

小兒為異物所侵,夜睡驚悸,啼哭不止,面色或黑或紫,宜用雜色紙,作一異物形狀,令受驚嚇者之兒視之,即對兒以火焚化,兒疑釋則病愈矣。(夏禹鑄)

白話文:

嬰兒滿月剃頭時,需要在溫暖避風的地方進行。剃頭後,取3顆杏仁去皮、去尖,搗碎後與3片薄荷葉一起研磨,加入3、4滴生麻油,並和膩粉拌和,塗在新剃的頭上,可以避免風吹而受傷,防止生瘡、 scabies和熱毒。(《按摩經》)

小兒滿月剃頭,須就溫暖避風處,剃後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葉同研,入生麻油三四滴,膩粉拌和,擦新剃頭上,以避風傷,免生瘡疥熱毒。(《按摩經》)

嘉禾有陳姓業醫者,於小兒啼哭不止,命煎甘草水為兒洗浴,浴畢,病若失,謝千金。問何術之神,陳曰:木香棚下,曬有兒衣,木香多刺毛蟲,衣曬其下,刺毛蟲或遺溺,或落刺毛於衣,故痛。醫者須到處留心。(《世說新語》)

白話文:

嘉禾縣有一位姓陳的醫生,那時有個嬰兒一直哭個不停,陳醫生吩咐煎煮甘草水讓嬰兒洗澡,洗完澡後,嬰兒的病痛就彷彿消失一般,嬰兒的父母非常感激,不惜重金道謝。他們問陳醫生:「您的醫術為什麼如此神奇?」陳醫生回答說:「嬰兒的衣服是在木香樹下曬的,木香樹上有很多帶刺的毛蟲,嬰兒的衣服在樹下曬著,有些毛蟲可能會在衣服上留下排泄物或刺毛,所以嬰兒穿了這件衣服後就會感到疼痛。身為醫者,必須時刻留心觀察。」

小兒螺哽喉間,用百隻活鴨,醫以手指入鴨嘴,於瓷杯口逐一刮之,積至半杯,即用匙灌入,頃刻啼止,病立愈。(《世說新語》)

白話文:

嬰兒被貝殼卡在喉嚨間,用一百隻活鴨來治療。用醫生的手指伸進鴨子嘴裡,在瓷杯口逐一隻鴨子刮取分泌物,積滿半杯後,用湯匙灌進嬰兒的嘴裡。一會兒,嬰兒就不再啼哭了,病症立即痊癒。(《世說新語》)

小兒臍帶中多有蟲,急剔撥去,否則入臍成疾。《養子真訣》云:吃熱莫吃冷,吃軟莫吃硬,吃少莫吃多,自然無恙。故黏膩、乾硬、酸鹼、辛辣,一切魚肉、水果、濕面、燒炙、煨炒、煎煿難化之物,皆宜禁絕。小兒無知,豈能知節,知節者父母也。(《保嬰易知錄》)

白話文:

小孩子的臍帶中常常會有蟲子,要趕快用指甲將它撥掉,否則進入肚臍中就會生病。《養子真訣》中說:吃熱的不要吃冷的,吃軟的不要吃硬的,吃少的不要吃多的,自然就能沒有疾病。所以黏膩、乾硬、酸鹼、辛辣,一切魚肉、水果、濕面、燒烤、煨炒、煎炸等難以消化的食物,都應該禁止食用。小孩子不懂事,哪能知道節制,知道節制的是父母。(《保嬰易知錄》)

小兒初生,用淡豆鼓煎濃汁,與兒三五口,其毒自開。繆仲淳《廣筆記》,以甘草三錢,淡豆豉三錢,入沸湯一碗,隔水煮乾,至一二小杯,以棉為乳,蘸藥汁,令兒吮之,以盡為度,腹內有聲,去胎糞數次,方飲乳,月內永無驚風諸病。(《醫宗金鑑》)

白話文:

小兒出生後,可以用淡豆鼓煎濃汁,餵給小兒三五口,可以幫助排出毒素。繆仲淳在《廣筆記》中提到可以用甘草三錢、淡豆豉三錢,放入沸湯一碗中,隔水煮乾,直到只剩下一二小杯的藥汁,然後用棉花蘸取藥汁餵給小兒吮吸,直到腹內有聲音,胎糞排出數次後,才開始餵食母乳。在出生後的月內,就可以有效預防驚風等疾病。(《醫宗金鑑》)

古法拭口多用黃連者,不知黃連大苦大寒,小兒以胃氣為主,安得初生即可以苦劣之氣相犯。致損胃氣,則他日變嘔變瀉由此而起,大非所宜。(張景岳)

白話文:

古時候給嬰兒擦拭嘴巴,很多人都用黃連,卻不知黃連大苦大寒,小兒以胃氣為主,剛出生就用苦寒之氣來沖犯,會損傷胃氣,以後出現嘔吐、腹瀉等問題,都是由此而起,非常不適宜。(張景嶽)

小兒出胎,氣生收斂,則口內上齶齒根喉舌皆淨。若氣血不斂,胎毒上攻,無不先見於口內者。或有泡生於上齶懸雍之前,初起白色,繼則赤色,最為惡候,急以指爪摘去其頭,或以針刺之,潰去惡血,速以帛拭淨,毋令下咽,此為第一要著。次看齒根上有白泡,如半粒米狀,急以銀針挑去。

白話文:

當嬰兒出生時,氣機收斂,則口腔上顎、齒根、喉嚨、舌頭都很乾淨。但若氣血不收斂,胎毒上攻,必定會首先在口腔內表現出來。可能有水泡長在硬上顎後面的軟顎前面,一開始是白色,後來變成紅色,這是非常不好的徵兆。要趕快用手指甲或針刺破水泡的頂部,讓它潰爛出惡血,立即用布擦淨,不要讓水泡化膿的液體流入咽喉,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步驟。接著,檢查齒根上是否也有白色水泡,像半粒米大小,趕快用銀針挑掉。

再看齒根上有黃筋兩條,以葦刀輕輕割斷,以瀉惡血。或舌上白屑堆聚,以手指纏亂髮拭淨。若舌根有膜裹舌,如蘆籜盛水狀者,以針破之,瀉其氣。如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樣,或如蟲形,急以針刺之,其針向兩旁挑破,不可用正針深刺,傷其本路。以上各證,刮淨刺潰之後,以甘草湯絞淨,再用桑樹皮白汁,或陳京墨,或白殭蠶,研末,頻頻塗之。或選用拭口諸解毒法,可保無虞。

白話文:

觀察齒根上有兩條黃筋,用葦刀輕輕割斷,以瀉出惡血。或是舌頭上有白色屑堆積,用手指纏繞亂髮拭淨。若是舌根有膜包住舌頭,狀似蘆葦籜盛水,用針刺破,以洩出其中的氣。若是舌頭下有膜,狀似石榴子,或如蟲形,迅速用針刺破,刺針要向兩旁挑破,不可用正針深刺,以免傷及根本。以上各種證狀,刮淨刺破之後,用甘草湯絞淨,再用桑樹皮白汁、陳年的京墨、白殭蠶等研末,頻頻塗抹。也可以選用各種拭口解毒法,就能確保無虞。

倘父母姑息為兒護疼,不為刺刮,毒無瀉路,速則變成臍風、噤口、撮口等惡證,百無一生。遲則致成內釣、盤腸、驚搐之險,挽救莫及矣。或謂小兒口病,挑動則有病必挑,非此不可,最為費事。殊不知挑口一法,能瀉胎毒而無傷元氣,較服峻厲之藥,萬分穩妥,安可輕視。

(《嬰兒至要錄》)

白話文:

如果父母溺愛孩子,為了保護孩子而捨不得針灸刮痧,讓體內的毒素沒有排泄的管道,很快就演變成臍風、噤口、撮口等嚴重的病症,一百個孩子中幾乎沒有幾個能活下來。即使病情發展得較慢,最後也會演變成內釣、盤腸、驚搐等危重病症,到時即使想挽救也來不及了。有人認為是小兒的口腔疾病,只要一發現病情就一定要針挑,沒有別的辦法,這樣很麻煩。殊不知,針挑口腔疾病可以排出胎毒,而不損傷元氣,比起服用猛烈的藥物,針挑的方法更加安全可靠,怎麼可以輕視呢?

臥兒紉舊布多層,襯兒受尿,輪流洗曬,最妙。有用布袋盛稻杆灰以收濕者,若甫離灶突,火毒未出,兒中之,必生丹毒驚癇等證。必須將灰篩淨,預貯數日,然後用之。(《活嬰方》)

白話文:

用舊布縫製多層的尿墊,墊在嬰兒的身下,受尿後輪流清洗晾曬,這是最好的方法。有人用布袋盛稻桿灰來吸收濕氣,如果稻桿灰剛從竈口取出,火毒還沒有散去,讓嬰兒接觸到,必定會得丹毒、驚癇等病症。必須將灰篩得乾淨,預先存放幾天後才能使用。(《活嬰方》)

兒如愛惜太過,三兩歲猶未飲食,致令脾胃虛弱,一生多病。但兒生半年後,煎陳米稀粥,粥面時時與之,十月後漸與稠粥爛飯,以助中氣。但不與乳並,自然無病易養。(《保嬰易知錄》)

白話文:

如果過度愛惜孩子,三兩歲還不會飲食,就會導致脾胃虛弱,一生多病。但是孩子出生半年後,可以煎煮陳米稀粥,適時餵給他們。到了十個月後,可以逐漸添加稠粥和軟飯,以幫助增強中氣。但是不要和乳汁一起餵養,這樣孩子自然就沒有生病,也容易養活。

有幼女者病嗜臥,頰赤而身不熱,諸醫誤以慢驚進攻風之劑。呂滄洲診之,右關滑數,他部皆和,曰女無病,關滑為宿食,意乳母致之,乳母必嗜酒,酒後輒乳,故令女醉,非風也。詢之如其言,飲以枳椇子葛花,遂如常。(《古今醫案》)

白話文:

有一個幼女經常想睡覺,臉上紅但不發燒。大多數的醫生誤以為是慢驚,開了一些攻風驅風的藥。呂滄洲把她的脈象診斷了一下,發現她的右關脈搏滑數,其他脈搏都和緩,於是說:「這個小女孩沒病,關脈滑數是因為積食,我的猜測是因為奶媽的飲食習慣,奶媽一定嗜酒,喝酒後便餵奶,所以才導致小女孩醉了,這不是風邪引起的。」經詢問,果然如他所說,於是便給她服用了枳椇子、葛花,之後她的狀態就恢復正常了。(《古今醫案》)

俗云:要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此說甚偽。要知小兒臟腑脆薄,飢飽寒暑皆不能耐,全賴調養得宜。若帶三分飢寒,恐帶飢則多啼哭,帶寒則多感冒,誠不宜也。蓋要得小兒安,須常調飢與寒。大約調養之法,只要先飢與食,不可過飽;先寒與衣,不可太暖。非獨小兒為然,凡虛弱衰老病後之人,俱當如此調養。(《傳家寶》)

白話文:

俗話說:「要讓孩子健康平安,就必須讓他們經常保持三分飢餓和寒冷。」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要知道,孩子的臟腑脆弱,承受不了飢餓、寒冷,需要適當的調養。如果讓孩子經常飢餓和寒冷,恐怕他們會整天哭鬧,還容易感冒,這實在是不合適的。要想讓孩子健康平安,應該經常調節飢餓和寒冷。一般來說,調養的方法是先餓了再吃,但不要吃得太飽,先冷了再穿衣服,但不要穿得太暖。不僅僅是孩子,那些虛弱、年老體衰、生病後的人,也都應該這樣調理身體。

凡乳母與兒睡時,切勿以手膀與兒枕頭,恐胸膊熱氣,緊蒸小兒頭腦,致生癰毒瘡癤,此一弊也。況又兒頭與母面相對,乳母鼻息出入,吹兒囟門,日後長大時,易感風寒,動輒鼻流清涕,藥不能治。惟用新綠豆作枕,與兒枕之,最清涼,去胎毒熱毒。(石天基)

白話文:

每當乳母和孩子睡覺時,一定要避免用手做為孩子的枕頭,避免胸腔和背部的熱氣緊緊地蒸著孩子的頭部,導致生瘡生毒瘡。這是其中一個弊病。況且孩子的頭和母親的臉面對面,乳母的鼻子出入息,直接吹向孩子的囟門,日後長大時,就容易感染風寒,稍微動一動就容易流清鼻涕,吃藥也治不好。只有用新的綠豆做枕頭,給孩子當枕頭,是最清涼的,可以去除胎毒和熱毒。(石天基)

幼時酷嗜甘飴,忽一日見飴中有蚯蚓,伸頭而出,自此不敢食飴,至長始知長上為之,此可為節戒之妙法。(王隱君)

白話文:

小時候非常喜歡吃甜食,有一天忽然看到糖果中有蚯蚓探出頭來,從那以後就再也不敢吃糖果了。直到長大後才知道,這是長輩為了讓我節制飲食而故意為之的,這真是節制飲食的妙法。(王隱君)

小兒脾胃柔弱,其母或以口物飼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小兒於天氣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戲,頻見風日,則血肉因之緊固,可耐風寒,不致生痰。(《按摩經》)

小兒宜用菊花作枕,則清頭目。(《按摩經》)

白話文:

嬰兒的脾胃較為嬌弱。他們有時候會吃母親口中的食物,這些食物難以消化,就會導致疾病。在天氣晴朗溫暖的時候,父母應該把嬰兒抱出房門,在陽光下玩耍,讓他們多曬太陽。這樣可以讓孩子的血肉更緊緻,更加耐寒,也不容易產生痰液。

小兒不宜食肉太早,致傷脾胃。雞肉能生蛔蟲,成疳積證,非三歲以上勿食。(《按摩經》)

白話文:

兒童不宜過早食用肉類,否則會損傷脾胃。雞肉容易生蛔蟲,導致疳積症,三歲以上才能食用。(《按摩經》)

小兒入夏,宜縫囊盛杏仁七枚,去皮尖,隨身佩之,聞雷聲不懼。(《按摩經》)

小兒勿令入神廟,恐精神閃灼,致生怖畏。(《按摩經》)

小兒臨浴時,須擇無風密處,湯須不冷不熱,適可而止,不可久在水中。冬月防其受寒,夏月恐其傷熱。但兒在周歲內,切忌頻浴,以致濕熱鬱聚。(《醫宗金鑑》)

白話文:

小兒在洗澡時,需要選擇沒有風的密閉處,水溫不能太冷或太熱,適中即可,不要在水中待太久。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止著涼,夏季則要注意避免中暑。但是,對於一歲以內的嬰兒,則要注意不要頻繁洗澡,以免濕熱鬱積體內。(《醫宗金鑑》)

凡兒切忌食肉,雞肉尤忌,過食則生蛔蟲。螺螄蚪蜆鰻鱉蝦蟹等類食之,則或泄或痢。(《保嬰易知錄》)

小兒同母睡時,切忌鼻風口氣,吹兒囟門,恐成風疾。(《瑣碎錄》)

白話文:

所有小孩都不要吃肉,雞肉尤其不要吃,吃多了會長蛔蟲。田螺、螺螄、淡水蜆、鰻魚、鱉、蝦、蟹等,小孩吃多了會拉肚子、腹瀉。(《保嬰易知錄》)

小兒衣裳被衲,日曬日收,不宜在外過夜,因天上有飛星惡鳥,不可干犯,小兒染著戾氣,生無辜疳,或則啼哭不止。須用醋炭熏過,或日光照過方可衣。(錢仲陽)

初生小兒,不得用油膩手繃裹。春忌覆頂裹足,夏忌飲冷食冰,冬忌火炙衣被。(《小兒精要》)

白話文:

小孩兒的衣物和被褥,白天要拿出來曬太陽,晚上要收起來,不要放在戶外過夜,因為天上有飛星和惡鳥,不能讓它們沾染上,否則小孩兒會染上戾氣,生莫名的疾病,或者會一直啼哭不停。可以用醋和炭薰過,或者在日光下照射過,才能穿戴。(錢仲陽)

凡小兒於戲謔之物,不令恣樂。刀刃凶具,無使摸捉。莫近猿猴,近則傷意。莫抱鴉雀,抱恐傷眼。男方學語,勿令揮霍。會坐勿久,致令腰折。行莫令早,筋骨柔弱。雷鳴擊鼓,莫為掩耳。睡臥須節,須令早起。飲食休過飽,衣勿重襲。常食蔬羹,休哺美味。甘肥酸冷,薑蒜瓜菜,油膩生茄,切勿過食。

夜莫停燈,晝莫說鬼。睡莫當風,坐莫近水。笑極與和,哭極與喜,笑哭之後,莫即與乳。(《馮氏錦囊》)

白話文:

  1. 不要讓小孩玩危險的玩具,例如刀刃或其他可能造成傷害的物品。

  2. 避免小孩接觸猿猴,以免受到傷害。

  3. 不要讓小孩抱著烏鴉或麻雀,以免傷害眼睛。

  4. 當小孩開始學說話時,不要讓他們說太多話。

  5. 不要讓小孩久坐,以免腰部受傷。

  6. 不要讓小孩太早開始走路,以免筋骨受損。

  7. 在雷鳴和擊鼓時,不要讓小孩摀住耳朵。

  8. 要讓小孩有規律的睡覺和早起。

  9. 不要讓小孩吃太飽,也不要給他們穿太多衣服。

  10. 要讓小孩多吃蔬菜和湯,避免吃太多美味的食物。

  11. 不要讓小孩吃太多甜食、酸性食物、冷食、生薑、大蒜、瓜菜、油膩食物和生茄子。

臥兒冬用水桶,夏用竹筐,必須直身嚮明而臥。倘背明向暗,則兒眠仰看亮光,易致目睛上竄。臥旁切近之處,不可有悅目引看之物,致兒側視,目睛左竄右竄。兒帽面前亦不可用五彩之飾,亦恐惹兒仰視也。(《察兒錄》)

白話文:

嬰兒在冬天用木桶,夏天用竹筐,必須身體直直地面向光亮的地方睡覺。如果背對光亮面朝黑暗,那麼嬰兒仰面睡覺看到亮光,容易導致眼睛往上翻。嬰兒睡覺旁邊近處,不能放有吸引眼球使其看過去的東西,導致嬰兒側視,眼睛左看右看。嬰兒帽子前面也不可以使用五顏六色的裝飾,也是怕嬰兒仰頭看。

衣兒用父故衣,女用母故衣改作,切不可過厚,恐令兒壯熱,生瘡發癇,皆自此始。(《千金論》)

初生小兒,未剃胎頭,不與戴帽,則自幼至長,可以無傷風之患,亦永無鼻塞流涕之病。(《大生要旨》)

凡養兒寒則加衣,熱則除棉,過寒則氣滯而血凝,過熱則汗出而腠理泄,以致風邪易入,疾病乃生,更忌解脫當風。然無風日暖,又當抱出遊戲,又不可置之地間,令著地受寒。況五臟腧穴,皆繫於背,肺臟尤嬌,風寒一感,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病,咳嗽喘嘔,肚熱憎寒,故兒背宜暖也。

白話文:

凡是養育孩子,天氣寒冷時要多加衣服,天氣炎熱時要除去棉襖,過分寒冷,則氣滯血凝,過分炎熱,則汗出腠理泄,因而風邪容易侵入,疾病就會產生,更忌諱脫光衣服在風中。但是沒有風且天氣暖和的時候,又應當抱孩子出去遊戲,但也不可以放在地上,讓孩子著涼。況且人的五臟腧穴,都與背部相連,肺臟尤其嬌嫩,只要稍微受到風寒,體毫畢直,皮膚閉塞,就會得病,出現咳嗽、氣喘、嘔吐,肚熱惡寒,所以孩子的背部應該保暖。

肚者脾胃處也,胃為水穀之海,脾為健運之司,冷則物不腐化,致多腸鳴腹痛嘔吐泄瀉,故兒肚宜暖也。足系陽明胃脈所絡,故曰寒從下起,故兒足宜溫也。頭者六陽所會也,腦為髓海,涼則堅凝,熱則流泄,或囟顱腫起,頭縫開解,目疾頭瘡,故頭宜涼也。心屬離火,若外有客熱,則內動心火,表裡合熱,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掣,多躁煩渴,故心胸宜涼也。(《馮氏錦囊》)

白話文:

肚子是脾胃所在的部位,胃是食物和穀物的海洋,脾是運化食物的官司。肚子著涼的話,食物就不能腐化,就會導致腸鳴、腹痛、嘔吐和腹瀉,所以小孩的肚子應該保暖。腳是陽明胃脈經過的地方,所以說寒氣從下往上走,所以小孩的腳應該保暖。頭是六陽經脈會聚的地方,腦是髓海,涼的話就會凝固,熱的話就會流散,可能會導致囟門腫起、頭縫打開、眼睛疾病和頭瘡,所以頭應該涼爽。心屬離火,如果外有客熱,就會引起內心的心火,表裡合熱,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哭、驚厥、多躁煩渴,所以心胸應該涼爽。

兒生六十日後,則瞳子成而能笑認人,切忌生人懷抱,及見非常物類。百日則任脈成,自能反復,一百八十日,則尻骨成,母當令兒學坐。二百四十日,則掌骨成,母當扶教匍匐。三百日則臏骨成,母當扶教兒立。周歲之後,則膝骨成,母當扶教兒行,皆育兒一定之法。若日捧懷抱,不見風日,不著地氣,以致筋骨緩弱,數歲不行,一失調護,疾病乃生,此皆保育太過之失。(張渙)

白話文:

小孩出生六十天後,瞳孔完好,能夠露出笑臉並認得人,切忌生人抱在懷中,以及看見異常的東西。一百天後,任脈成熟,能夠自行翻身。一百八十天後,尻骨成熟,母親應該讓孩子學習坐。二百四十天後,手掌的骨骼成熟,母親應該扶著孩子教他爬行。三百天後,膝蓋骨成熟,母親應該扶著孩子教他站立。一歲以後,膝蓋骨成熟,母親應該扶著孩子教他走路,這些都是養育孩子的固定方法。如果每天都抱在懷裡,不見天日,不接觸地氣,就會導致筋骨鬆軟,好幾歲都無法走路,一不小心照顧不周,就會生病,這些都是保育過度的過錯。(張渙)

小兒玩弄嬉戲,常在目前之物,不可強奪去之,使其生怒,但勿令弄刀刃,銜銅錢,近水火,入廟堂,見鬼神耳。(《育嬰家秘》)

凡乳母抱兒,切勿哭泣淚入兒眼,令兒眼枯。(《馮氏錦囊》)

白話文:

小孩玩耍嬉戲時,經常在眼前把玩東西,不可強行奪去,使他們生氣。但不要讓他們玩弄刀刃,叼著銅錢,靠近水火,進入廟堂,見到鬼神。

小兒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語也。能食,則教之恭敬,如褻慢之習勿作也。能坐能行,則扶持之,勿使傾跌也。宗族鄉黨之人,則教以親疏尊卑長幼之分,勿使媟嫚也。言語問答,教以誠實,勿使欺妄也。賓客往來,教以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衣服器用,五穀六畜之類,遇物則教之,使其知之也。

或教以數目,或教以方隅,或教以歲月時日之類,如此則不但無疾,而知識亦早矣。(《育嬰家秘》)

白話文:

當一個孩子學會說話,就一定要教他正確的說話方式,不要說粗俗和不雅的話。當他會吃東西時,就教他養成恭敬的習慣,不要養成粗魯和怠慢的習性。當他會坐著和走路時,就扶持他,不要讓他摔倒。對於家族和鄉裏的人,就要教他親疏、尊卑、長幼的區別,不要讓他做出傲慢無禮的事情。在言語問答中,要教他誠實,不要讓他欺騙和撒謊。賓客往來時,要教他行禮、鞠躬、迎接和送別,不要讓他退縮和迴避。對於衣物、器皿、五穀和六畜等物品,遇到時就教他認識,使他懂得這些東西的用途和名稱。

兒初生形骸雖具,筋骨甚柔,猶草木之柔條軟梗,可曲可直,或俯或仰也。故百日之內不可豎抱,豎抱則宜於惹驚,且必致頭傾項軟,有天柱倒側之虞。半歲前不可獨坐,獨坐則風邪入背,脊骨受傷,有龜背傴僂之疾。(《大生要旨》)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身體雖然已經具備人形,但筋骨非常柔軟,就像草木的柔軟細條和柔軟的梗一樣,可以彎曲可以挺直,可以俯下也可以仰起。所以,在嬰兒出生後的頭 100 天內,不可豎著抱。豎著抱容易引起 受到驚嚇,而且一定會導致頭部傾斜、頸部柔軟,有天柱倒塌的危險。在嬰兒出生後的 6 個月內,不可獨自坐著。獨自坐著,風邪就會進入背部,脊柱受傷,會有駝背彎曲的疾病。

小兒始生,肌膚未實,宜單衣不宜暖衣,暖則筋骨緩弱,易發瘡瘍。宜舊絮不宜新棉,恐汗出表虛,易受寒邪。宜見地氣,尤宜見風日,不見地氣風日,則肌膚柔軟,易得損傷。嘗見富貴之家,重茵疊被,日在懷抱,雖數歲亦未能行。而田舍小兒,終日暴露,或飢或寒,絕無他病。

白話文:

小嬰兒剛出生時,皮膚還沒有發育完全,應該穿著單衣而不是保暖衣物,因為穿得太暖會使筋骨鬆弛,容易生瘡癤。嬰兒應該穿舊棉絮而不是新棉花,因為新棉花容易讓嬰兒出汗,表虛而容易受寒邪侵襲。嬰兒應該接觸地氣,尤其是風日。如果嬰兒不接觸地氣和風日,那麼他的皮膚會柔軟,容易受損。我曾經見過富貴人家的小孩,身上蓋著重重的棉被,日夜在懷抱中,即使數歲了還不能走路。但是,農村的小孩,整天暴露在外面,或飢或寒,卻很少生病。

譬如草木生於深山大澤中,容易合抱,至園圃奇材異卉,縱加培植,多有秀而不實者,豈貴賤之理有異哉!(《巢氏病源》)

白話文:

就比如生長在深山大澤中的草木,很容易長得粗壯高大,到了園圃中的珍貴樹木和奇異花卉,即使精心培育,也只能華而不實,這難道是它們的貴賤性情不同嗎?

嬰兒初生,血氣未定,臟腑未備,每三十一日一變蒸,或發熱,或惡寒,或吐瀉,或汗,皆長血脈增智慧之候。其指紋淡紅水色如常,既無亂紋,亦無青紫赤黑之色,是為變蒸。每一變蒸,或生一臟,或生一腑,至十變蒸而臟腑始完,胎毒始散,周歲內須知此候。然胎亢充實者不如是。(周於蕃)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血氣尚未穩定,臟腑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每隔三十一天就會有一次「蒸」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嬰兒可能會發熱、惡寒、嘔吐腹瀉或出汗,這些都是血脈生長、智慧增長的徵兆。

嬰兒的指甲呈淡紅色,水色如常,沒有凌亂的紋路,也沒有青紫赤黑等顏色,這都是「蒸」的變化。每當發生一次「蒸」,嬰兒的臟腑就會生長發育一部分,經過十次「蒸」之後,臟腑纔算完全發育成熟,胎毒也開始散去。在嬰兒周歲以內,家長要了解這個過程。但是,如果嬰兒胎氣過於旺盛,則可能不會出現這些變化。(周於蕃)

每見士大夫之家,於嬰兒多雇乳孃,其痛癢不甚相關,但於其哭時,恐父母聞之,或勉強與之乳食,或暗中與以油糖餅餌黏膩生冷之物,希圖不出啼哭之聲,殊不知嬰病每在傷食。諺云:要得小兒安,須帶三分飢和寒。但所謂飢者,勿令過飽;寒者,勿令過暖,非令忍飢受寒之謂也。(周於蕃)

白話文:

經常看到富貴人家,為了照護嬰兒,僱用許多乳孃。嬰兒哭泣時,乳孃怕嬰兒哭聲驚動父母,所以就勉強餵食嬰兒,或偷偷地給嬰兒吃油、糖、餅乾等黏膩生冷的食物,希望嬰兒不要再哭哭啼啼。然而,不少嬰兒的疾病都是因為飲食不節所引起的。俗話說:「要想嬰兒健康,必須讓他們三分飢餓和寒冷。」這裡所說的「飢餓」,並不是指讓嬰兒忍飢挨餓,而是不要讓他們吃得太飽;「寒冷」也不是要讓嬰兒受凍,而是不要讓他們穿得太暖和。

小兒有實痰壅築喉內,吐不出,咽不入,於氣海穴以手指曲節抵之,旋又放之,再將兒中指掐至尖數下,再推湧泉穴,左轉不揉,以指對抵夾車穴,用耳挖爬舌上即吐。(夏禹鑄)

白話文:

小兒有痰液淤積在喉嚨中,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此時可以用手指的關節抵住氣海穴,旋轉一下,然後鬆開。再用拇指掐住孩子的中指尖端,掐數次。然後推湧泉穴,只轉動不揉捏。再用手指對抵夾車穴,用耳勺刮擦舌頭,就能吐出痰液。(出自《夏禹鑄》)

丹溪曰:小兒過用棉絹溫暖之服,以致陽氣不舒,因多發熱。即長,下體勿令過暖,蓋十六歲以前,氣血方盛,如日方升,惟陰常不足耳,下體主陰,得寒涼則陰易長,過溫暖則陰暗消。故《曲禮》曰:童子不衣裘裳。(《保嬰易知錄》)

白話文:

丹溪說:小兒過度使用棉絹等溫暖的衣服,導致陽氣不能舒展,因此容易發熱。即使長大了,下體也不要過於保暖。因為十六歲以前,氣血正盛,像太陽正升起一樣,只有陰氣經常不足。下體主陰,遇到寒冷涼爽的環境則陰氣容易增長,過於溫暖則陰氣暗淡消減。所以《曲禮》說:童子不穿皮毛裘衣。

小兒落下臍帶,瓦上焙乾為末,臍帶若有五分重,入硃砂、黃連、甘草各二分五釐,和勻蜜拌,或用生地、當歸煎濃湯,調如糊,做四五次塗乳母乳頭上,俟兒餂之,必使一日夜餂盡,次日大便遺下穢汙濁垢之物,皆惡毒也。日後不但痘稀,可免變黑歸腎之患。竟有不出者,亦無囟門不合之疾。

白話文:

當小兒臍帶掉落後,將其放在瓦片上焙乾後磨成粉末,如果臍帶有五分重,就加入二分五釐的硃砂、黃連和甘草,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並用蜂蜜調和。或者用生地和當歸煎煮成濃湯,將藥粉調成糊狀,塗抹在乳母的乳頭上,讓嬰兒吮吸。務必讓嬰兒在一天一夜內吸吮完畢,隔天大便會排出穢物、汙垢和濁垢,這些都是毒物。以後不但痘瘡稀少,還可以避免痘瘡變黑並歸入腎臟的疾病。甚至有的人因此不再長痘瘡,也不會出現囟門不能閉合的疾病。

須候臍帶落下,即便制服,在六七日間為妙,其硃砂須研極細末,以甘草湯飛過,此乃真保生最上一乘良法,一以解毒,一以補腎。蓋臍帶乃有生之河車,繫於母之命門,兩腎之所生,以腎補腎故耳。(《保嬰易知錄》)

凡富貴之家,不宜為兒新制綾羅華麗之服,當知為兒惜福也。(《琢王篇》)

白話文:

要等到臍帶脫落,纔可立即用藥服治,最好在六七天之內。所用的硃砂必須研成極細末,然後用甘草湯飛過。這乃是保生學上最上一乘的良方,一則可以解毒,二則可以補腎。因為臍帶乃是生命中車乘的脈絡,它和母親的命門相連,是兩腎所產生的,所以用腎補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