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顱顖經》~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雜證

治孩子風熱。

側柏,鬱金,天麻(酒浸一宿),乾蠍,天南星,地黃(去土),子芩,大黃(各半兩)

上為末,治風及驚,溫酒下。退熱,每夜熱水下半錢。

柴胡飲子

治小兒行遲,小兒自小傷抱,腳纖細無力,行止不得。或骨熱疳癆,肌肉消瘦。

柴胡,鱉甲(米醋塗炙),知母,桔梗,枳殼(麩炒,去瓤),玄參,升麻

上藥等分並細銼,每日煎時,三歲以下,取藥半兩,水五合,煎二合去滓,分兩服,空心食前、後各一服。忌毒物。飲後用澡浴方。

澡浴方

苦參,茯苓皮,蒼朮,桑白皮,白礬(各半兩),蔥白(少許)

上藥剉細,每浴時取一兩,沸水二升,浸藥後通溫,與兒浴之。避風於溫處妙。

又方

治小兒數歲不能行。

取葬家未開戶,盜其飯食來以哺之,不過三日便起行,勿令人知。

《顱囟經》二卷,不著撰人姓名,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已上,皆不載其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囟經》二卷。近世別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內載有此書,並載無名氏序文一篇,稱王母金文黃帝得之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云云。宋志所題師巫與序文相合,殆即是本。

又宋史《方技傳》云:「錢乙始以《顱囟經》著名,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按《郡齋讀書志》有《錢氏小兒方》八卷,稱乙最工療嬰孺病。蓋乙著名幼科,其原實出於《顱囟經》矣。此經疑唐末人所作,其曰師巫,蓋本於《黃帝內傳》。而《內經》第七卷,王冰注亦有師氏藏之一語,故託名師巫,以神其說耳。

其曰《顱囟經》者,按《說文》顱,頊顱,首骨,從頁盧聲。囟,頭會腦蓋也,象形。𦞤或從肉宰,囟古文囟字,《唐韻》囟,先進切,今作囟者,俗體字也。又《說文》云,兒,孺子也。從兒,象小兒頭囟未合。此蓋以兒之初生顱囟未合,證治不同,故取以名其書歟。

首論脈候至數,次論受病之由,與療救之術,皆深中肯綮。又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發前人之所未言。其雜證所列,亦多秘方,要必別有所傳耳。但沉薶已久,今幸四庫全書館,從《永樂大典》所載,裒輯成書,依《宋志》舊目,析為二卷。鱣多方托友,亟錄以歸,藏諸書閣,倘得好事者付梓,以廣其傳,則誠求保赤,其利甚溥,不獨為是書幸也。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海寧陳鱣識

白話文:

[雜證]

治療小兒風熱:側柏葉、鬱金、天麻(用酒浸泡一夜)、乾蠍、天南星、生地黃(去泥土)、黃芩、大黃(各半兩),磨成粉末。治療風熱驚癇,溫酒送服。退熱,每晚用熱水送服半錢。

柴胡飲子

治療小兒行走遲緩,自幼受傷抱持不當導致腳細無力,無法正常行走,或因骨熱疳積導致肌肉消瘦:柴胡、鱉甲(用米醋塗抹炙烤)、知母、桔梗、枳殼(麩炒去瓤)、玄參、升麻,以上藥材等量,切碎。每日煎服,三歲以下兒童每次用藥半兩,加水五合,煎至二合,去渣,分兩次服用,空腹或飯前飯後各服一次。忌食毒物。服藥後使用澡浴方。

澡浴方

苦參、茯苓皮、蒼朮、桑白皮、白礬(各半兩)、蔥白(少許),切碎。每次洗澡時取一兩藥材,加沸水二升,浸泡藥材至溫熱,用來給孩子洗澡。洗澡後應避風保暖。

又方

治療數歲兒童不能行走:取自尚未開戶的喪家飯食餵食孩子,三日內即可行走,切勿讓人知道。

《顱囟經》二卷,作者姓名不詳。考證歷代史志,從唐代《藝文志》以前均未記載,直到宋代《藝文志》才記載有師巫撰寫的《顱囟經》二卷。近代沒有其他傳本,只有《永樂大典》收錄此書,並收錄一篇無名氏序文,文中稱王母、金文、黃帝得此書後升天,秘密收藏於金匱,稱為內經,百姓不得見之。後來穆王賢士師巫在崆峒山得到並釋之。宋代史志記載的師巫與序文相符,應是此書作者。宋史《方技傳》記載:「錢乙最初以《顱囟經》聞名,曾入京師為長公主的女兒治病,被授予翰林醫學。」據《郡齋讀書志》記載有《錢氏小兒方》八卷,稱錢乙最擅長治療嬰幼兒疾病。因此,錢乙幼科醫術精湛,其醫學基礎實源於《顱囟經》。此經疑為唐末人所作,稱師巫,可能源於《黃帝內傳》。而《內經》第七卷王冰注也有師氏藏書之語,故託名師巫,以增強其神秘性。

《顱囟經》書名解說:《說文解字》中,「顱」指頭骨;「囟」指頭頂骨縫。此書以兒童初生時顱囟未合,證治方法不同為名。

本書首先論述脈象和呼吸次數,其次論述疾病的成因及治療方法,都非常精闢。又論述火丹的證治,分列十五個項目,都是前人未曾論述的。書中所列雜症,也多為秘方,應有獨特的傳承。由於此書長期失傳,幸虧四庫全書館從《永樂大典》中輯錄,依據《宋史》舊目,分為二卷。我陳鱣,費盡周折抄錄此書,收藏於書閣,希望能有熱心人士將其付梓刊印,廣為流傳,造福更多兒童。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 海寧 陳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