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顱顖經》~ 原序

回本書目錄

原序

1. 原序

夫顱囟者,謂天地陰陽化感顱囟,故受名也。嘗覽《黃帝內傳》,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儀陰陽之術,三才一元之道,採御靈機,黃帝得之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敘天地大德,陰陽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質。

爰自精凝血室,兒感陽興,血入精宮,女隨陰住,故以清氣降而陽谷生,濁氣升而陰井盛也。甚者二儀互換,五氣相參,目睹元機,非賢莫達。謂真陰錯雜,使精血聚而成殃,陽發異端,感榮衛合而有疾,遂使嬰兒才養,驚候多生,庸愚不測始末,亂施攻療,便致枉損嬰兒。籲哉,籲哉,遂究古言,尋察端由,敘成疾目,曰《顱囟經》焉。

真憑辨證,乃定死生,後學之流,審依濟疾。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氣乘之,則母情先搖,盪漾熾然,是陽盛發陰,當妊男也。六脈諸經,皆舉其陽證,所謂妊衰不勝臟氣,則觸忤而便傷;妊勝而氣劣,則母疾三五月而發,皆隨五臟。心臟干,而口苦舌乾;肺臟竭,而多涕發寒;肝臟邪,而嗜酸多睡;脾臟發,而嘔逆惡食;腎臟困,而軟弱無力。臟妊氣平則和而無苦,胎若劣而強得臟養,至生亦乃多疾。

二儀純陰之證,升雜真一者,謂陰發陽,則父精薄,妊當成女也。六脈諸經皆發陰證,若血盛氣衰,則肥而劣氣,若氣盛血衰,則瘦而壯氣,餘臟妊之氣,皆同男說。孩子處母腹之內時,受化和之正氣,分陰陽之紀綱,天地降靈,十月而化,萬物以生成,隨其時變,大理清純,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

一月為胚,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兆分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臟,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靈也,七月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俱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生人也,十月氣足,萬物成也。太乙元真在頭曰泥丸,總眾神也,得諸百靈,以御邪氣,陶甄萬物,以靜為源,是知慎子調護,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長生耳。故小兒瘦疴,蓋他人之過也。

白話文:

[原序] 顱囟這個詞,源自天地陰陽的相互作用,所以有了這樣的命名。我曾經閱讀《黃帝內傳》以及王母金文,這些書籍開始描述四季和陰陽兩儀的法術,以及天地人的大道,黃帝採用這些知識,得以昇天,他將這些祕密珍藏在金匱之中,稱為《內經》,一般人無法看到,後來穆王的賢士師巫,在崆峒山發現並解釋了這些內容。它們敘述了天地的大恩惠,陰陽的轉換功能,以及父母結合後,胎兒在母體中的形成。

從精卵結合的那一刻起,男嬰受到陽氣的影響,而女嬰則受到陰氣的影響,因此,清氣下降,男嬰的陽谷就開始形成,濁氣上升,女嬰的陰井就開始旺盛。更進一步地,陰陽兩儀交換,五氣相互影響,如果能夠理解這些原理,就能夠達到賢者的境界。如果真陰和假陰混雜,會導致精血聚集成為災難,如果陽氣異常,就會影響到營衛系統,導致疾病,因此,新生兒容易生病,但一般的人往往不知道原因,亂用藥物治療,反而會損害嬰兒的健康。因此,我深入研究古人的言論,探索這些疾病的根源,整理成疾病目錄,稱為《顱囟經》。

真正的診斷,才能確定生死,後學者應該根據這些原則來治療疾病。在天和太清的環境下,元氣充滿全身,母親的情緒會先受到影響,情緒波動激烈,這是因為陽氣旺盛,導致陰氣減少,懷孕的應該是男孩。如果懷孕的女性身體狀況不好,可能會導致胎兒受到傷害,或者母親在懷孕期間身體狀況不佳,那麼在懷孕的第三個月至第五個月之間,可能會出現一些疾病,這些疾病通常與五臟有關。例如,心臟問題會導致口苦舌乾,肺臟問題會導致鼻塞和感冒,肝臟問題會導致嗜睡和喜愛酸性食物,脾臟問題會導致嘔吐和食慾不振,腎臟問題會導致虛弱無力。如果胎兒的氣血平衡,母親就不會感到痛苦,但如果胎兒的氣血失衡,即使母親努力補充營養,胎兒出生後也可能會有多種疾病。

如果是純陰的懷孕情況,父親的精氣較弱,那麼懷孕的應該是女孩。如果血液旺盛而氣血不足,那麼胎兒會肥胖而氣血不足,如果氣血旺盛而血液不足,那麼胎兒會瘦弱而氣血充足,其餘的五臟懷孕的情況,都和懷孕男孩的情況相同。當胎兒在母親的子宮中時,會受到正氣的影響,分出陰陽的界限,天地靈氣降臨,經過十個月的變化,萬物得以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道理變得清晰,形成了吉祥的基礎,保持真實和大道,所以萬物得以生成。

在第一個月,胚胎是由精血凝結而成的,第二個月,胎兒的形狀開始分化,第三個月,陽神成為三個魂魄,使胎兒開始活動,第四個月,陰靈成為七個魄魄,使胎兒的形態穩定,第五個月,五行開始分化為五臟,第六個月,六律開始分化為六腑,第七個月,精開竅通,第八個月,元神全部降臨,第九個月,胎兒的器官開始分化,第十個月,氣血充足,萬物生成。太乙元真位於頭部,被稱為泥丸,總管所有的神靈,得到各種靈氣,可以抵禦邪氣,創造萬物,以靜為根本,因此,要知道如何照顧孩子,保持平靜和諧,就可以確保長壽。所以,小兒的瘦弱或疾病,往往是別人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