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顱顖經》~

回本書目錄

1. 卷上

2. 脈法

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若有脈候,即須於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脈候未來,呼之脈來三至,吸之脈來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為無患矣。所言定息,呼氣未出,吸氣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和平也。若以大人脈五至取之,即差矣。如此七至以上,即為有氣,或脈浮如弓之張弦,此為有風,並可依後方合藥治之。

或七至以下,此為冷候,亦宜依後方合藥療之。或診候取平,或忽而不見,沉浮不定,伏益根平者,此為神鬼之病,且合求祟,續宜使藥或桃柳枝湯浴,煎飲子為使,一兩顆桃心。

孩子脈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

白話文:

[脈法]這部分的內容如下:

對於三歲以下的小孩,因為他們被視為純陽之體,元氣尚未分散,所以如果要診斷脈象,應該在一寸的位置進行診脈,不能像對待成人一樣按照寸關尺的部位來診。

當脈象正常時,呼氣的時候脈搏跳動三次,吸氣的時候脈搏也跳動三次,每次呼吸間的脈搏跳動一次,這表示孩子身體健康無恙。所謂的"定息",就是在呼氣未完、吸氣未開始的瞬間,脈搏仍然跳動一次,這顯示孩子的身體狀況非常平穩和諧。

如果像對待成人一樣,以每分鐘脈搏跳動五次作為標準,那就會造成誤判。如果脈搏跳動超過七次,這表示孩子的生命力旺盛;如果脈搏浮現且強烈,像拉緊的弓弦,這表示孩子可能受風邪影響,應根據後面的處方配藥治療。

如果脈搏跳動少於七次,這表示孩子的身體可能受寒,也應根據後面的處方配藥治療。如果脈象平穩,或者突然消失,或者深淺不一,或者呈現出潛伏狀態,這可能是受到邪靈的影響,應尋找是否有招致邪靈的原因,並且可以使用藥物或者用桃柳枝煮的水沐浴,或者服用一兩顆桃核煮的湯藥。

如果小孩的脈搏在呼吸間跳動超過十五次,或者少於三次,這表示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

3. 病證

初生小兒,鵝口撮噤,並是出胎,客風著顱臍致有此,可以小艾灸三壯及烙之愈。

初生小兒,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陰而痛則啼。

初生小兒,一月內乳利如膠,是母寒氣傷胃所致也。

初生小兒,一月內乳利如血,是母胸有滯熱所作也。

初生小兒,一月內兩眼赤者,是在胎之時,母吃炙煿熱面,壅滯氣入胎中,熏兒腦所致也。

小兒溫熱,皆因從氣熱而搏胃氣使然,下之氣平即愈。氣虛則生驚而變癇。

小兒驚癇,一從虛邪客氣相搏而生其候,當用補養安和即愈。加以性冷及太過即死。

小兒噦逆吐,皆胃氣虛,逆氣客於臟氣而作,當和胃養氣。如至下冷極,即小兒霍亂吐逆,皆胃氣與陰陽氣上下交爭而作,當用安和補藥,調養即愈。

小兒客忤、無辜,皆因客入所觸,及暴露星月,小兒嫩弱,所以此候多惡。

小兒一,眼青揉癢是肝疳。二,齒焦是骨疳。三,肉色鼻中干是肺疳。四,皮乾肉裂是筋疳。五,發焦黃是血疳。六,舌上生瘡是心疳。七,愛吃泥土是脾疳。孩子肌骨肥實,皮膚白,無故煩渴,此自小奶猛衝損肺,但依後方內用甘草人參合飲子。若氣急甚,胸脹起,鼻連眼下瞼青色,呻吟之聲者,此必死之兆,不得與藥。

孩子痢如疳靛者,難效。痢如鵝鴨血者,脾已爛損,不宜與藥。

孩子凡有諸色疾苦,但瞼下垂牽,必定死矣。

孩子瘧皆難效,或發無時,即口噤咬牙作聲,此必死矣。呼為歷瘠疳瘧,亦名為鎖腸疳。

孩子無故搖頭,此為腦頂風。

孩子渴吃乳食,夜啼作聲,此即是腹肚痛。

孩子吃乳皆出,此是脾冷。

孩子無故肚大項細,四肢消瘦,筋脈骨節弛緩,是小來少乳,嚼食與吃,早成骨熱疳勞,先宜與保童丸吃,續與柴胡鱉甲飲子。(保童丸方見一切疳門中,柴胡飲子方見行遲門中。)

孩子頭面胸膊肌厚,臂脛細瘦,行走遲者,是小時抱損。

孩子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癢,此是腦中鼻中疳極,宜用後方,青黛散吹鼻,兼敷下赤爛處。(方見疳疾吹鼻門中。)

已前並診候孩子疾狀,孩子氣脈未調,臟腑脆薄,腠理開疏,看脈以時,依方用藥。

孩子或夏中熱時,因乳母沐浴多使冷水,奶得冷氣,血脈皆伏,見孩子氣未定便與奶,使孩子胃毒,及赤白兩般惡痢,此乃是奶母之過。凡浴後可令定息良久,候氣定揉與之,即全無患。

師巫燒錢,乳母須預祝之,勿令著水噴兒,皆令驚熱入心,轉成患害,切宜慎之。

凡孩子自生,但任陰陽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變蒸,此骨節長來四肢發熱,或不下食乳,遇如此之時,上唇有珠之如粟粒大,此呼為變蒸珠子,以後方退熱飲子療之,不宜別與方藥。《幼幼新書》注云:《顱囟經》以六十日為一變,巢氏《病源》以三十二日為一變,說有不同,故兼存之。

白話文:

[病症]

新生嬰兒如果出現鵝口或緊閉不開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出生時受到外風影響,或是臍帶部位受到風邪侵襲所致,可用小艾灸三次,或是烙治就能痊癒。

新生嬰兒在夜晚哭鬧,可能因為腹部有瘀血導致疼痛,夜晚屬陰,疼痛加劇,嬰兒因此啼哭。

一個月內的新生嬰兒,若排泄物像膠一樣,這可能是母親的寒氣影響到嬰兒的胃部。

一個月內的新生嬰兒,若排泄物呈現血色,這可能是母親胸部有滯熱所致。

一個月內的新生嬰兒,若雙眼紅腫,這可能是母親在懷孕時食用了太多煎炸熱食,導致熱氣進入胎兒,薰染到嬰兒的腦部。

嬰兒發熱,通常因為氣熱與胃氣相搏所致,調整氣息後症狀會改善。若氣虛則會引起驚嚇,甚至演變成癲癇。

嬰兒驚嚇和癲癇,常因虛邪與異常氣候相搏而產生,應使用補養安神的藥物,病情就能痊癒。若過度使用性冷的藥物,可能會導致死亡。

嬰兒打嗝或嘔吐,通常因為胃氣虛弱,異常氣候影響到臟器運作所致,應調整胃部機能,養氣補身。若腹部極度寒冷,可能會導致嬰兒霍亂嘔吐,這是胃氣與陰陽氣息互相交戰的結果,應使用安神補藥,調養身體,病情就能痊癒。

嬰兒受到外界影響,或是長時間暴露在星月之下,身體柔弱,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嬰兒眼睛發青且常常揉眼,可能是肝疳;牙齒枯黃可能是骨疳;肉色鼻子乾燥可能是肺疳;皮膚乾燥且肌肉裂開可能是筋疳;頭髮枯黃可能是血疳;舌頭上長瘡可能是心疳;喜歡吃泥土可能是脾疳。如果孩子肌肉骨骼健壯,皮膚白皙,無緣無故地感到煩躁和口渴,這可能是小時候哺乳過猛,導致肺部受損,可服用甘草人參合劑。若呼吸急促,胸口脹起,鼻樑和眼睛下方泛青,並且呻吟,這可能是死亡的徵兆,不應再給予藥物。

孩子若是痢疾如藍綠色,病情難以控制。若是痢疾如鵝鴨血,脾臟可能已經損壞,不適合再給予藥物。

孩子若是眼皮下垂,病情必定嚴重。

孩子的瘧疾難以控制,如果發作時間不固定,且口齒緊閉,咬牙切齒,這可能是死亡的徵兆。

孩子無緣無故搖頭,可能是腦部受到風邪影響。

孩子口渴想喝奶,夜晚啼哭,可能是肚子疼。

孩子喝奶都吐出來,可能是脾臟寒冷。

孩子無緣無故肚子膨脹,頸部纖細,四肢消瘦,筋脈骨節鬆弛,可能是小時候缺乏母乳,過早開始嚼食,導致骨熱疳勞。首先應服用保童丸,後續再服用柴胡鱉甲飲子。

孩子若是頭部、面部、胸部肌肉肥厚,手臂、小腿纖細,走路緩慢,可能是小時候被抱姿不當所傷。

孩子若是鼻涕清稀,或是鼻下紅腫癢痛,可能是腦部、鼻部受到嚴重感染,可使用青黛散吹鼻,並塗抹在紅腫破皮處。

以上都是對孩子病情的診斷,孩子氣息未穩,臟腑脆弱,腠理開放,需根據病情時機,依方用藥。

夏天炎熱時,若母親洗澡時使用太多冷水,導致母乳氣候偏冷,血液凝固。在孩子氣息未穩時就餵奶,可能導致孩子胃部毒素累積,以及紅白兩種惡性痢疾。這通常是母親的錯。洗澡後應讓母親休息一段時間,等到氣息穩定再餵奶,這樣就不會有問題。

巫師燒錢時,母親應提前祈禱,避免水霧噴到孩子身上,這可能會導致驚嚇,熱氣進入心臟,轉化為疾病,必須小心。

孩子出生後,應根據陰陽變化來調整。每六十天,孩子會有一次「變蒸」,這時骨節增長,四肢發熱,可能不想吃奶。此時,上脣會出現像粟粒大小的珠子,稱為「變蒸珠子」,可用退熱飲子治療,不應使用其他藥方。《幼幼新書》註釋,《顱囟經》認為每六十天為一次「變蒸」,巢氏《病源》認為每三十二天為一次「變蒸」,兩者說法不同,因此同時保留。

4. 驚癇癲證治

牛黃丸

治小兒胎驚及癇,或心熱。

牛黃,龍腦,馬牙硝,鐵焰粉(各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乳食前,熱水調破一丸灌下,令母忌口。

又牛黃丸

治孩子驚熱入心,疑成癇疾,面色不定,啼哭不出,潮熱無度,不吃乳食,大睜眼翻露白,手足逆冷,呼喚不應。

牛黃研,大黃,獨活(各一分),升麻,琥珀(炙,別研),綠豆粉,大麻仁(別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熱水下一丸,頓服之,食後再服一丸,至十歲加金銀箔各五片,忌煿炙毒物。

虎睛丸

治小兒風癇驚啼,不吃乳。

虎睛(一支),犀角,子芩(各等分),梔子仁,大黃(各十分)

上五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驚啼不吃奶,乳汁下七丸,風癇米飲下五丸至七丸。小兒減丸數,取利為度,忌毒物。若有虛熱加知母六分。

又虎睛丸

治小兒子二十四種驚癇,壯熱,抽掣腳手,嘔吐,夜啼,眼腫。

虎睛(一支,《聖惠》用一對),梔子仁,茯苓(各二分),牛黃(少許,《聖惠》用半兩),人參(一分,《聖惠》用一兩),鉤藤,大黃(各四分),犀角(末一分,《聖惠》用二兩),黃芩(一分,《聖惠》用一兩),蛇蛻(七寸,燒灰,《聖惠》用一分)

上為末,蜜丸如黍米大,空心熱水下,隨年丸。輕者一服,重者三服,奶汁下亦得,聖惠熱水下,奶母忌一切生冷、油膩、毒物。

廣利方

治孩子驚癇,不知,迷悶嚼舌,仰目。

牛黃(一大豆)

上為細末,研和蜜水服之。

二十二味虎睛丸

治孩子從一歲至大,癲發無時,口出白沫,小便淋瀝不利。

虎睛(一支,生眼佳,曝乾,酒浸令黃色),蚱蟬(四枚,去翅足,炙),珍珠,蜂房(各三錢),麻黃,鉤藤(各三分),鐵精,防葵,大黃,子芩,龍齒,銀屑,梔子仁,羌活(各四分),柴胡,升麻,白鮮皮,雷丸(燒令赤),人參(各三分),細辛(一分半),蛇皮(五寸,炙),石膏(五分)

上為末,蜜丸如赤豆大。四五歲五丸,日再服,大兒十丸,濃煎米飲下,忌生冷油膩。

白話文:

【牛黃丸】

適用於治療嬰幼兒因胎中受驚或癲癇,以及心臟火熱的狀況。

所需材料:牛黃、龍腦、馬牙硝、鐵焰粉(各取相等份量)。

將以上材料磨成細粉,加入煉製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在哺乳或餵食前,用熱水溶解一丸讓嬰兒服用,同時要求母親在飲食上需有所忌口。

【另一種牛黃丸】

適用於治療嬰幼兒因驚嚇導致熱氣進入心臟,可能形成癲癇疾病,臉色不穩定,哭泣不出聲,潮熱無度,拒絕吃奶,眼睛大開露出眼白,手腳冰冷,呼喚不應的症狀。

所需材料:牛黃、大黃、獨活(各取相等份量),升麻、琥珀(先炙烤後磨成粉)、綠豆粉、大麻仁(分別磨成粉,各取一半份量)。

將以上材料磨成細粉,加入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熱水吞服一丸,餐後再服一丸。若孩童年齡達到十歲,可添加金銀箔各五片,忌食煎炸和有毒食物。

【虎睛丸】

適用於治療嬰幼兒因風癇而驚嚇啼哭,拒絕哺乳。

所需材料:虎睛(一隻)、犀角、黃芩(各取相等份量),梔子仁、大黃(各取十分之一份量)。

將以上五種材料磨成細粉,加入煉製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對於驚嚇啼哭且拒奶的嬰兒,可用乳汁送服七丸;對於風癇的嬰兒,則用米湯送服五到七丸。嬰幼兒的服用量應酌減,以有排泄反應為準,忌食有毒食物。如有虛熱,可額外添加知母六分。

【另一種虎睛丸】

適用於治療初生嬰兒的二十四種驚癇,高熱,腳手抽搐,嘔吐,夜間啼哭,眼睛腫脹。

所需材料:虎睛(一隻,《聖惠》使用一對)、梔子仁、茯苓(各取二分之一份量)、牛黃(少量,《聖惠》使用半兩)、人參(取十分之一份量,《聖惠》使用一兩)、鉤藤、大黃(各取四分之一份量)、犀角(末取十分之一份量,《聖惠》使用二兩)、黃芩(取十分之一份量,《聖惠》使用一兩)、蛇蛻(七寸長,燒成灰,《聖惠》使用十分之一份量)。

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搓成黍米大小的藥丸。空腹時服用,用量根據年齡調整。病情較輕的嬰兒服用一次即可,病情嚴重的則需服用三次,可用奶汁送服。《聖惠》中提到,需用熱水送服,哺乳母親需忌食所有生冷、油膩、有毒的食物。

【廣利方】

適用於治療嬰幼兒驚癇,昏迷咬舌,目光上翻。

所需材料:牛黃(一小粒)。

將材料磨成細粉,與蜂蜜水混合後服用。

【二十二味虎睛丸】

適用於治療從一歲至大的孩童,癲癇隨時發作,口中有白沫,小便不通暢。

所需材料:虎睛(一隻,活眼最佳,曬乾後浸泡於酒中直至變黃)、蚱蟬(四個,去除翅膀和腳,烘烤)、珍珠、蜂巢(各取三錢)、麻黃、鉤藤(各取三分之一份量)、鐵精、防葵、大黃、黃芩、龍齒、銀屑、梔子仁、羌活(各取四分之一份量)、柴胡、升麻、白鮮皮、雷丸(燒至紅色)、人參(各取三分之一份量)、細辛(取二分之一份量)、蛇皮(五寸長,烘烤)、石膏(取五分之一份量)。

將以上材料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搓成赤豆大小的藥丸。四到五歲的孩童服用五丸,一天服用兩次;年齡較大的孩童服用十丸,需用濃煎米湯送服,忌食生冷油膩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