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撮腫湯
CUO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吳氏集驗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8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9-03
方劑組成解釋
撮腫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解表、通鼻竅、止痛的功效。撮腫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腫痛,細辛可驅散寒邪,通利經絡,緩解疼痛。
2. 助藥性,增強療效: 細辛可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例如與白芷、蒼朮等藥物配伍,共同散寒祛濕,消腫止痛,達到更好的療效。
細辛在撮腫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腫痛,取得良好的效果。
撮腫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撮腫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獨活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 活血通絡: 獨活還具有一定的活血通絡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撮腫湯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撮腫湯中包含鶴蝨,主要原因如下:
- 消腫散結:鶴蝨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對於由熱毒引起的腫脹、結塊,具有良好的消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有效地消退腫塊,減輕疼痛。
- 疏肝理氣:鶴蝨還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對於一些因肝氣不暢引起的撮腫,鶴蝨能起到調節肝氣、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
總之,鶴蝨在撮腫湯中,既能消腫散結,又能疏肝理氣,對於治療由熱毒或肝氣不暢引起的撮腫,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撮腫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牙痛作腫」,即因風火上炎、邪毒鬱結所引起的牙齦腫痛。其主要表現為牙齒疼痛、局部腫脹,可能伴隨牙齦紅熱或感染症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北細辛(去土)
-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腎經。
- 功效:散風寒、通竅止痛,有較強的局部麻醉作用,可緩解牙痛。
- 作用:辛溫能散寒,疏通經絡,用於寒鬱化熱所致的牙痛腫脹,可引藥上行至頭面,加強止痛效果。
獨活
-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
- 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 作用:獨活擅長治療下半身風濕痛,但亦能上行散風邪,助細辛祛除頭面風寒濕邪,緩解牙齦腫脹。
鶴蝨(鶴虱)
- 性味歸經:苦、辛,平,有小毒。
- 功效:殺蟲、消積、解毒。
- 作用:古代認為牙痛可能與「蟲蛀」(感染或蛀牙)相關,鶴蝨能殺蟲解毒,抑制局部炎症,緩解腫痛。
組方邏輯推論
- 散寒通絡:細辛、獨活配伍,辛溫發散,祛風散寒,適用於風寒或寒鬱化熱引起的牙痛。
- 解毒消腫:鶴蝨的苦辛之性助於清解局部鬱熱,抑制感染,減輕腫脹。
- 外用漱口:煎湯漱口使藥力直接作用於患處,加強局部止痛效果。
適用病機
本方適用於風寒夾濕、熱毒鬱積的牙痛腫脹,主要針對寒熱夾雜、外邪鬱滯的證型,可能伴隨以下特徵:
- 牙齦腫痛但無明顯潰爛,或伴隨局部紅腫熱痛。
- 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滑或弦緊。
現代可借鑑應用方向
- 齲齒(蛀牙)引發的牙周感染早期,輕微腫痛。
- 牙齦炎或牙周炎症狀較輕者,輔助局部消炎。
加減延伸思考
若熱象明顯(腫痛劇烈、化膿),可考慮加黃連、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若寒象偏重(冷痛、遇寒加重),可加白芷、川芎助溫通止痛。
總結
撮腫湯以散寒通絡、解毒消腫為核心,適合風寒濕熱夾雜所致的牙痛腫脹,其組方簡潔,集中於止痛、祛風、解毒三大方向,透過局部用藥(漱口)直接作用患處,符合古代外治與內服結合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北細辛(去土)、獨活、鶴蝨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煎至8分,放溫漱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撮腫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北細辛(去土)、獨活、鶴虱各等分。 主治:牙痛作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