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油

大風油

DA FENG Y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22%
肝經 22%
腎經 11%
肺經 11%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風油的組成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止痛功效: 烏頭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
  2. 活血化瘀: 烏頭能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減輕腫脹。

烏頭毒性較強,大風油中烏頭的用量非常微小,經過炮製處理,毒性已大大降低,但仍需謹慎使用,避免過量或直接接觸傷口。

大風油中包含大風子油,其原因如下:

  1. 藥性相合: 大風子油性溫燥,善於驅風止痛、消腫止癢。與大風油中其他藥材,如薄荷油、樟腦等,具有相似的藥性,共同發揮驅風止痛、消腫止癢的效果。
  2. 功效互補: 大風子油具有較強的殺菌消炎作用,而大風油中其他藥材則擅長止痛止癢。二者結合,能更全面地治療風濕痛、肌肉痠痛、皮膚瘙癢等病症。

大風油中添加麝香,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1. 通竅止痛:麝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之效。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如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痠痛等,麝香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消腫止癢:麝香具有消腫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蚊蟲叮咬、皮膚瘙癢等症狀。

因此,大風油中加入麝香,不僅可以增強其止痛消腫的功效,更可以提升藥物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風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肺風,面赤鼻赤」,即中醫所謂的「肺風粉刺」或「酒齇鼻」(類似現代酒糟鼻或面部濕疹皮炎)。「肺風」在中醫理論中多因肺經風熱或濕熱蘊結,上攻頭面,導致面部潮紅、丘疹、皮膚粗糙等症狀。本方外用以祛風燥濕、活血通竅為法,緩解局部紅赤及皮膚不適。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草烏尖

  • 性味歸經:辛、苦、熱,大毒,歸心、肝、脾經。
  • 功用:草烏為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之峻藥,其「尖」部藥力尤峻,古代外用常取其局部麻醉、鎮痛及殺蟲止癢之效。
  • 本方角色:作為君藥,主攻「風濕」與「熱毒」,藉其辛熱之性開泄腠理,驅散風邪,並能抑制皮膚瘙癢或紅腫。

2. 大風油(大風子油)

  •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歸肝、脾經。
  • 功用:傳統用於治療麻風、疥瘡、皮膚潰瘍等,具強力殺蟲、燥濕、攻毒之效。
  • 本方角色:為臣藥,協同草烏尖加強祛風攻毒之力,其油脂特性可助藥物滲透皮膚,針對「面赤鼻赤」之濕熱鬱結。

3. 真麝香

  • 性味歸經:辛、溫,歸心、脾經。
  • 功用: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消腫止痛,外用能穿透皮膚,促進氣血運行。
  • 本方角色:佐使藥,藉其走竄之性引藥直達病所,並化解局部氣血瘀滯,改善紅赤腫脹。

三、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1. 祛風燥濕為本

    • 草烏尖與大風油均屬辛熱有毒之品,合用可強化祛除風濕、攻毒止癢的效果,針對「肺風」病機中的風邪與濕熱。
  2. 活血透絡為輔

    • 麝香活血通竅,既能助草烏散結,亦能緩解大風油的燥烈之性,使藥物分布均勻,避免局部刺激過甚。
  3. 外治局部紅赤

    • 生薑先擦患處,取其辛散助藥力滲透;後以油劑調塗,形成藥膜持續作用,通過「辛溫開泄→活血散瘀→燥濕斂瘡」的過程,緩解皮膚症狀。

總結:此方以毒性藥物配伍峻攻肺風濕熱,體現中醫「以毒攻毒」的外治理念,適用於風濕熱毒壅滯所致的面部皮膚病,然其藥性猛烈,需精準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草烏尖7個,大風油50文,真麝香50文。
上以草烏尖為末,入麝研勻:次用大風子油,瓷盒子盛,於火上調勻。
先以生薑擦患處,次用藥擦之,每日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風油有毒,使用時要注意用量,不可過量使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風油, 出處:《得效》卷十。 組成:草烏尖7個,大風油50文,真麝香50文。 主治:肺風,面赤鼻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