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椿根散方中包含椿皮,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椿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椿皮中含有生物鹼、黃酮類化合物等,對於治療熱毒瘡瘍、血熱妄行、外傷出血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
- 椿皮與方中其他藥材相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 例如,椿皮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材配合,可以增強清熱解毒功效;與地榆、槐花等涼血止血藥材配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止血效果更佳。
因此,椿根散方中包含椿皮,是根據其藥性以及與其他藥材的配伍關係,旨在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椿根散中包含地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止血涼血: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椿根散主要針對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地榆的涼血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傷口出血,同時也能消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地榆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傷口感染或炎症也有抑制作用,避免傷口惡化。椿根散中加入地榆,能更好地控制傷口炎症,促進傷口康復。
椿根散中加入荷葉,主要有兩大原因:
- 清熱解暑:荷葉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的功效。椿根散主治風熱感冒、暑濕傷表等症,荷葉可清熱解暑,配合其他藥物,達到解表散寒、清熱利濕的效果。
- 利水滲濕:荷葉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和濕氣。椿根散中常含有其他利水滲濕的藥物,如茯苓、澤瀉等,荷葉的加入可以增強利水滲濕的效果,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椿根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性
椿根散由楮皮、地榆、藍葉三味藥組成。其中:
- 楮皮: 性味苦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止血固帶之效。其苦寒之性,可清解腸道濕熱,燥濕止瀉,同時能收斂固澀,以達止血之效。
- 地榆: 性味苦酸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之功。其性寒涼,可清解血分熱毒,涼血止血,並能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壅盛所致的出血及腫痛有良效。
- 藍葉: 性味苦寒,歸肝、胃經。具有清熱利尿、止血化瘀之效。其清熱之性可清解腸道濕熱,利尿導濕,兼具止血之功,能散瘀化滯,促進血循。
古籍文獻與主治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椿根散主治「牝痔下血不止,疼痛」。《太平聖惠方》則明確指出,痔下血不止,是由於「大腸風冷,肺臟積熱,熱毒留滯,乘於經絡」,導致「血性得熱則流散」,加上「大腸虛寒」,使血妄行而出,遂成痔疾下血。因此,椿根散被認為能治療「痔疾。大腸風冷。下部疼痛。血不止」。《魯府禁方》中,椿根散則歸列於痢疾的治療方劑。綜合來看,椿根散主要應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痔瘡下血: 古籍皆將其定位為治療痔瘡出血之方,其止血之效為主要治療目的。
- 大腸風冷、熱毒留滯: 椿根散旨在調理大腸之氣,清熱解毒,以達到止血、止痛之效。
- 痢疾: 《魯府禁方》將其與治療痢疾的藥方並列,說明其在古代亦有治療痢疾的應用。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椿根散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 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楮皮、地榆、藍葉三藥均具清熱之性,能清解腸道濕熱,清除熱毒,使血循歸於正常。
- 收斂固澀、止血止痛: 楮皮能收斂固澀,地榆能涼血止血,可直接控制出血。同時,熱毒清除後,疼痛亦能減緩。
- 利尿化瘀、導邪外出: 藍葉具有利尿之效,能促進體內濕熱及瘀血排出,幫助身體恢復正常功能。
總結
椿根散以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為主要治療方向,透過多味藥材的協同作用,能有效處理因腸道濕熱、血分熱毒所致的痔瘡下血及痢疾等病症,其治療思路符合中醫「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臭椿樹根1兩(銼),地榆1兩(銼),黃耆1兩(銼),伏龍肝1兩(細研入),當歸3分(銼,微炒)。
上為細散。
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痢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椿根散, 出處:《魯府禁方》。 組成:椿根白皮2兩,松花面1兩,地榆1兩,荷葉蒂(約四指長)1兩。 主治:痢疾。
椿根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臭椿樹根1兩(銼),地榆1兩(銼),黃耆1兩(銼),伏龍肝1兩(細研入),當歸3分(銼,微炒)。 主治:痔疾。大腸風冷,下部疼痛,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