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葵萆薢散
DONG KUI BI X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家妙方》上冊引梁濟榮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冬葵萆薢散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冬葵萆薢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症見小便澀痛、淋漓不盡、腰痛等。冬葵子可清熱利濕,通利小便,緩解淋痛症狀。
-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冬葵子亦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改善因濕熱下注所致的便祕症狀。同時,冬葵子還能利水消腫,減輕下焦溼熱引起的腫脹。
綜上所述,冬葵子在冬葵萆薢散中,發揮清熱利濕、通淋止痛、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等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
冬葵萆薢散中包含萆薢,主要源於萆薢的藥性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契合。
萆薢味甘性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舒筋活絡的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能有效解決濕熱下注所引起的諸多症狀,例如小便不利、陰囊濕疹等。而舒筋活絡的功效則能緩解因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冬葵萆薢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陰囊濕疹等症狀,因此萆薢的利水滲濕、舒筋活絡之效,恰好能解決此類疾病的病理根源,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一致。
冬葵萆薢散中添加白糖,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調和藥性: 冬葵萆薢散以冬葵子、萆薢等藥物為主,性偏寒涼,白糖性甘溫,加入白糖可緩解藥性寒涼,使藥物更易於服用,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二、 增進口感: 白糖具有甜味,可以改善中藥湯劑苦澀的味道,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提高服藥順應性,進而提高藥效。
總之,白糖在冬葵萆薢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和增進口感的輔助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冬葵萆薢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血絲蟲乳糜尿」,屬中醫「淋證」「尿濁」範疇。古代醫家認為,乳糜尿多因濕熱下注、絡脈瘀阻,致水道不利,尿液混濁如膏脂,或夾血絲。此證常見於江南濕熱之地,與寄生蟲(如絲蟲)感染相關,中醫稱「膏淋」「赤白濁」。冬葵萆薢散以清熱利濕、分清泌濁為主,針對濕熱蘊結膀胱、氣化失司之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冬葵子(150克)
- 性味甘寒,歸小腸、膀胱經,善通利水道。《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五癃,利小便」,其滑利之性可滲濕通淋,尤宜濕熱淋濁。現代研究顯示,冬葵子含黏液質及多糖,能緩解泌尿道黏膜炎症,促進尿液排泄,符合「利濕通淋」之效。
臣藥:萆薢(120克)
- 苦平,歸腎、胃經,長於「分清泌濁」,《本草綱目》言其「治白濁,莖中痛」。萆薢能導濕濁下行,尤擅改善尿液混濁如脂膏之狀。其成分如薯蕷皂苷,具抗炎、調節免疫作用,或可減輕絲蟲感染引發之淋巴管阻塞,改善乳糜尿。
佐使:白糖(80克)
- 甘緩和中,既能矯味,亦緩冬葵、萆薢寒涼之性,防利濕過甚傷陰。砂糖古稱「石蜜」,其甘潤之性可護胃氣,助藥力緩行,符合「甘緩補中」之配伍思路。
三、配伍原理與整體功效
- 清熱利濕協同:冬葵子偏滲濕利尿,萆薢偏分清濁,二者相須為用,共解濕熱瘀阻。
- 標本兼治:冬葵子治標(通淋),萆薢治本(除濕濁),白糖調和,構成「通利—分化—緩護」之治療鏈。
- 適應症延伸:除乳糜尿外,此方或可應用於濕熱下注之泌尿道感染、前列腺炎等見小便渾濁、澀痛者,然須依證加減。
結語
此方藥簡力專,針對濕熱瘀阻之乳糜尿,體現中醫「通因通用」之法,透過利濕分清改善水道功能。其組方邏輯彰顯傳統「以滑泄濁」「以苦降濁」之思路,契合濕熱淋濁之病理核心。
傳統服藥法
冬葵子150克,萆薢120克,白糖80克。
清熱利濕。
將前兩味藥焙乾為末,後加入白糖拌勻裝瓶備用。
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克,溫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冬葵萆薢散, 出處:《千家妙方》上冊引梁濟榮方。 組成:冬葵子150g,萆薢120g,白糖80g。 主治:清熱利濕。主治:血絲蟲乳糜尿。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