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冬茄衝劑中加入白糖,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改善口感: 冬茄本身味道偏苦,加入白糖可以中和苦味,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尤其對於兒童和老年人而言,白糖可以讓藥物更易入口,減少藥物在口腔中的滯留時間,避免藥物苦味刺激口腔黏膜。
- 輔助藥效: 白糖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與冬茄的功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白糖還能促進藥物在腸胃中的吸收,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冬茄衝劑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原載於現代中醫臨床應用,但其組成藥材之性味功效可溯源至古代本草文獻。據載,此方主要用於「慢性氣管炎」,對應古代「久嗽」「痰飲」「肺氣不宣」等範疇,屬肺系虛寒或痰濕久蘊之證。核心功效為「固本消炎」,兼具溫化寒痰、止咳平喘之效,契合傳統中醫「緩則治其本」的調治理念。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霜凍茄秧
- 性味歸經:茄秧(茄子莖葉)性涼,經霜後微轉苦平,入肺、脾經。
- 作用:霜凍後取其收斂之性,傳統用於止咳祛痰,現代研究顯示其含生物鹼(如龍葵鹼)及黃酮類,可緩解氣管痙攣、抑制炎症。此方重用為君,意在「消炎固本」。
臣藥:冬凌草
-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入肺、胃經。
- 作用: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近代用於呼吸道感染。與茄秧配伍,寒溫互制,共奏化痰消炎之效,針對「慢性氣管炎」之痰熱瘀阻病機。
佐使藥:白糖、賦形劑
- 白糖甘緩和中,矯味兼護脾胃;澱粉、糊精為現代製劑輔料,不影響藥性。香精調氣,助藥力宣行。
製法原理
- 三次煎煮:充分提取有效成分,去滓存精。
- 酒精沉澱:以95%乙醇沉澱雜質,保留苷類、生物鹼等活性物質。
- 濃縮成膏:增強藥效密度,適用慢性病需長期調理之特點。
推理方劑整體功效
此方以「茄秧+冬凌草」為核心,形成「溫涼並行」之配伍:
- 茄秧偏溫,溫肺化濕,針對慢性炎症之虛寒基礎;
- 冬凌草偏涼,清解鬱熱,緩解痰黏、氣道充血。
全方通過調節氣道微環境(消炎、祛痰、鬆弛平滑肌),契合中醫「肺喜潤惡燥」「痰消則咳止」之理論,達到「標本兼顧」之效。
適用延伸
若患者兼見「肺脾氣虛」(如氣短、食少),可搭配補益劑;若痰黃稠,則需加清熱藥(如黄芩)。此方製為沖劑,便于長期服用,符合慢性病「緩圖」原則。
傳統服藥法
霜凍茄秧100斤,白糖3900克,冬凌草20斤,澱粉1.3千克,白糊精1.3千克,菠蘿香糊適量。
固本消炎。
將霜凍前秧及冬凌草裝袋後,放蒸汽鍋內加水浸泡30分鐘,煮沸一小時,共三次,成稠膏放冷,再加2倍量95%乙醇,攪拌後放陰涼處48小時,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再加2倍水放置48小時後吸取上清液,濃縮成膏狀1.3千克,乾膏中再加上述賦形矯味劑混合均勻,再加適量60%乙醇製成軟材,過12目篩,制得顆粒於80~90℃乾燥箱中乾燥,整粒後,用少許香精噴霧,便成棕黃色均勻顆粒,分成200袋,密封,每袋重35克。
每次半袋,每日2次,10天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冬茄衝劑, 出處:《醫學研究》(1977;3:48)。 組成:霜凍茄秧100斤,白糖3900g,冬淩草20斤,澱粉1.3kg,白糊精1.3kg,菠蘿香糊適量。 主治:固本消炎。主治:用於慢性氣管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