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丸

WO NI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心經 14%
大腸經 14%
脾經 14%
腎經 9%
肺經 9%
胃經 5%
膽經 5%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蝸牛丸」中包含「蝸牛殼」的藥理分析如下:

  1. 清熱解毒: 蝸牛殼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
  2. 滋陰潤燥: 蝸牛殼中含有的鈣質和多種微量元素,能滋陰潤燥,緩解燥熱引起的皮膚乾燥、口渴等症狀。

此外,蝸牛殼中還含有其他成分,如碳酸鈣、磷酸鈣等,對人體骨骼和牙齒的健康也有一定幫助。

夜明砂為本方劑中重要的藥材,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1. 補腎明目:夜明砂性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明目、補腎滋陰之效。方中加入夜明砂,可有效改善因腎陰虛所致的視力下降、眼乾澀等症狀,同時也能清熱除翳,提高視力。
  2. 活血化瘀:夜明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視力模糊、眼部疼痛等症狀。蝸牛丸中加入夜明砂,可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眼部微循環,進一步提高藥效。

蝸牛丸中包含龍骨,主要基於其鎮驚安神之效。

龍骨為動物骨骼化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其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補鈣壯骨的功效。

在蝸牛丸中,龍骨主要用於鎮驚安神,安定神志,減少因精神緊張、神經衰弱等引起的症狀。此外,龍骨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有助於改善因腎氣不足導致的遺尿、小便頻數等問題。

蝸牛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蝸牛性寒,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二者合用,能有效清熱解毒,治療因熱毒壅盛而引起的各種病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
  2. 抑制炎症: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蝸牛黏液也具有抗炎作用。二者相輔相成,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蝸牛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聖濟總錄》、《幼幼新書》、《太平聖惠方》、《證治摘要》等古籍文獻的記載,以及現代藥理對組成藥材的認識,可以對「蝸牛丸」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1. 古籍文獻主治概述:

  • 小兒疳證: 諸多文獻均明確指出「蝸牛丸」主治小兒疳證,包括「小兒一切疳」、「小兒乾疳」。疳證的臨牀表現多樣,但常見症狀包括:面色青黃或蒼白、眼睛乾澀、腦部發熱、鼻生瘡痍、眼生翳膜、毛髮枯黃、肌肉消瘦等。亦有心煩躁動、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瘰癧: 「蝸牛丸」也被廣泛用於治療瘰癧,包括「瘰癧已破未破」、「瘰癧內消」。瘰癧是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病症,嚴重者可破潰化膿,甚至形成瘻管。

  • 其他病症: 《證治摘要》提及「蝸牛丸」可治「咽喉惡瘡」、「癰漏潰爛」、「筋骨拘攣」,顯示其應用範圍不限於小兒。

2. 現代分析與治療原理:

  • 蝸牛殼: 古籍中強調使用蝸牛殼(或蝸牛子),其主要功效為平肝鎮靜、止痛消炎。現代研究認為,蝸牛殼富含鈣質,能促進骨骼發育,對於疳積、骨骼發育不良的患兒有益。其所含的粘液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和修復組織的作用,有助於瘰癧的消散,並緩解瘡瘍疼痛。

  • 夜明砂: 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小兒疳證往往伴有內熱,夜明砂可以清解內熱,且其利水作用能幫助消除體內代謝產生的毒素,緩解疳證常見的水腫。

  • 龍骨: 主要作用是安神定驚、固精止汗。小兒體質虛弱,疳證容易導致心神不寧、易驚易汗等症狀,龍骨的安神固精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 黃連: 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疳證中的熱毒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在古籍中,黃連常被用於治療小兒痢疾、腹痛等熱性疾病,這也佐證了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 綜合作用: 「蝸牛丸」的組方,以蝸牛殼為主藥,搭配夜明砂、龍骨、黃連等藥,針對小兒疳證和瘰癧的病因病機進行治療。其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安神固精、健脾消積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從整體上改善患兒的體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3. 具體病症分析:

  • 小兒疳證: 古籍描述的疳證症狀,如面色青黃、肌膚消瘦、毛髮枯黃、食慾不振等,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營養吸收障礙有關。蝸牛丸中多味藥物可清熱解毒,健脾消食,從根本上改善體質,從而緩解疳證。

  • 瘰癧: 瘰癧多因熱毒內蘊,痰火凝結所致。「蝸牛丸」中蝸牛殼消腫散結,夜明砂清熱解毒,龍骨收斂固澀,黃連清熱燥濕,有助於消除局部腫脹,促進病竈消散。

總結:

「蝸牛丸」的組成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健脾消積、安神定驚的功效,其治療原理是從整體上調節機體功能,消除病因病機,達到治療小兒疳證、瘰癧等疾病的目的。此方在古代文獻中廣泛應用,顯示其具有較高的臨牀價值。

傳統服藥法


蝸牛49枚,蛇蛻皮2條,乾蟾1枚(截取前腳以前用之。以上3味均燒為灰,細研),蘆薈1分(細研),熊膽1分(研入),夜明砂1分(微炒),瓜蒂2-7枚,黃連1分(去須),麝香半錢(細研)。
上為末,用漬豬膽汁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溫水送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止痢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蝸牛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蝸牛半碗,雞蘇半斤。 主治:瘰癧已破或未破者。

蝸牛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蝸牛殼1兩(微炒),夜明砂3分(微炒),龍骨1兩,黃連3分(去須,微炒)。 主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蝸牛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蝸牛3分(燒灰),谷精草3分(碎切),夜明砂3分(微炒),乾蟾1兩(塗酥,炙令焦黃),瓜蒂末半兩,雄黃1分,麝香1分。 主治:小兒乾疳,面青目澀,腦熱鼻瘡,眼生障膜,毛發焦黃,肌膚羸瘦。

蝸牛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蝸牛49枚,蛇蛻皮2條,乾蟾1枚(截取前腳以前用之。以上3味均燒爲灰,細研),蘆薈1分(細研),熊膽1分(研入),夜明砂1分(微炒),瓜蒂2-7枚,黃連1分(去須),麝香半錢(細研)。 主治:小兒一切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