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片

胃痛片

WEI TONG P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河南省藥品标準》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1%
胃經 30%
脾經 16%
心經 11%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胃痛片」中,雞蛋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滋陰潤燥、補血安神的功效。雞蛋性平味甘,能夠滋陰潤燥、補血安神,適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咽燥、失眠多夢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雞蛋能夠增強方劑的滋陰潤燥作用,對改善陰虛火旺症狀非常有益。

胃痛片中添加天花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功效。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功效。對於胃痛患者,尤其因熱毒蘊結、濕熱內阻所致的胃痛,天花粉能清熱解毒,消散胃部積熱,並利濕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此外,天花粉還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有利於胃部的恢復。因此,天花粉在胃痛片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幫助緩解胃痛症狀,促進胃部健康。

胃痛片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止咳化痰:川貝母味甘微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胃痛常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狀,川貝母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減輕胃部不適。
  2. 清熱解毒:川貝母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胃痛常因熱毒鬱結所致,川貝母可以清熱解毒,緩解胃部炎症,促進胃痛的恢復。

因此,胃痛片中加入川貝母,可起到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緩解胃痛症狀具有積極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胃痛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 胃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主要針對 胃酸過度分泌黏膜破損 引起的症狀。古代中醫理論認為,胃酸過多(吞酸、嘈雜)與肝胃不和、脾胃虛寒或胃熱鬱結相關,而潰瘍則屬「胃脘痛」範疇,多因氣滯血瘀、濕熱蘊結或久病耗傷胃陰所致。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雞蛋殼(炒)

    • 藥性:甘、澀,微溫,歸脾胃經。
    • 作用
      • 止酸:煆炒後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約90%),能直接中和過多胃酸,緩解燒心、嘈雜感,類似現代制酸劑(如氫氧化鋁)。
      • 收斂生肌:中醫理論認為其澀性可保護潰瘍面,促進黏膜修復,符合「斂瘡」之效。
  2. 天花粉

    • 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 作用
      • 清熱生津:緩解胃熱陰傷導致的口渴、灼痛感,現代研究顯示其含皁苷與多糖,具抗炎作用,有助於減輕潰瘍周圍炎症。
      • 排膿消腫:傳統用於瘡瘍,此處可能協助修復胃黏膜損傷。
  3. 川貝母(去心)

    • 藥性: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 作用
      • 化痰散結:胃酸逆流或潰瘍可能伴隨痰濕鬱結(如噯氣、喉嚨異物感),川貝能降氣化痰,間接緩解胃氣上逆。
      • 清熱潤燥:少量使用可制約雞蛋殼溫澀之性,防止過於燥熱。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標本兼治
    • 治標(急性症狀):雞蛋殼快速中和胃酸,止痛止酸。
    • 治本(調理病機):天花粉清胃熱、生津液,防酸蝕陰傷;川貝母化痰熱,助氣機通降,避免胃氣壅滯。
  • 動靜結合
    • 雞蛋殼「靜」以收澀制酸,天花粉與川貝母「動」以清泄鬱熱,配伍不呆滯。

四、現代科學佐證

  • 碳酸鈣(雞蛋殼)可中和胃酸(pH值升高),緩解潰瘍疼痛。
  • 天花粉中的「栝樓根素」具抗潰瘍活性,能抑制胃酸分泌。
  • 川貝母的生物鹼可能有局部麻醉作用,減輕胃痛感。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 胃酸過多型潰瘍 的核心病機(酸蝕黏膜、熱鬱陰傷),體現中醫「酸者斂之,熱者清之」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雞蛋殼(炒)1千克,天花粉15克,川貝母(去心)5克。
止酸,止痛。
將上藥混合,製成細粉,混勻,用5%澱粉漿適量,制粒,烘乾,加硬脂酸鎂0.7%,拌勻,壓片,片重0.6克。
口服,每次6-8片,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胃痛片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噯氣

相同名稱方劑


胃痛片, 出處:《吉林省中成藥暫行标準》。 組成:牡蠣9.2kg,大黃92g,龍膽92g。 主治:制酸止痛。主治:胃痛胃脹,吞酸吐酸。

胃痛片, 出處:《河南省藥品标準》。 組成:雞蛋殼(炒)1kg,天花粉15g,川貝母(去心)5g。 主治:止酸,止痛。主治:胃疼,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