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脂膏

豬脂膏

ZHU ZH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6%
肝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心經 11%
脾經 11%
心包經 7%
膀胱經 7%
小腸經 4%
大腸經 4%
腎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脂膏」方劑的組成中,包含「豬脂膏」並非矛盾,而是指使用「豬脂膏」作為藥材。

「豬脂膏」是一種以豬脂肪製成的膏狀藥材,具有潤燥、滑腸、生肌等功效。因此,「豬脂膏」方劑中包含「豬脂膏」是合理的,表示該方劑以豬脂膏為主要成分,用來治療相關疾病。

例如,清代醫書《外科正宗》中記載的「豬脂膏」方劑,就是以豬脂膏為主,配以其他藥材,用來治療燙傷、燒傷等疾病。

豬脂膏中加入附子,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的功效。豬脂膏常用於治療寒性疾病,如脾胃虛寒、腎陽不足等,附子可起到溫陽散寒,增強藥效的作用。
  2. 協調藥性:附子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協調藥性,發揮更大的療效。豬脂膏中常含有其他寒涼藥材,如生地、知母等,附子可起到溫熱藥性,平衡藥性,防止寒涼藥材過於寒涼,減輕副作用。

豬脂膏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豬脂膏本身具有滋潤、止痛的作用,加入花椒可以增強其溫經散寒的效果,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痺痛等症狀有更好的療效。

2. 消腫止痛:花椒除了溫經散寒外,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豬脂膏也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二者結合可以增強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更好的療效。

豬脂膏方劑中加入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 鹽性味鹹,入腎經,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之效。與豬脂膏中的其他藥材相配合,能加強其消炎、止痛、生肌等功效,有利於治療瘡瘍腫毒、燒燙傷等疾病。
  2. 提高穩定性: 鹽能抑制細菌滋生,並能吸附水分,使膏劑更穩定,不易變質,延長保存期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脂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豬脂膏主治「小兒遊腫」。遊腫,在古代醫籍中多指小兒皮膚浮腫、腫脹遊走不定之症,或伴隨赤熱、痛癢等表現。此方外用以消腫、斂瘡、散邪為主要目的。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豬脂(煉過)

    • 性味甘涼,具潤膚、解毒、斂瘡之效,為外敷膏劑的常用基質。
    • 能滋養皮膚,緩解乾裂,並作為載體助他藥滲透。
  2. 附子(生,去皮臍)

    • 辛熱大毒,生用散寒逐濕、通經止痛。
    • 外敷可溫通經絡,化解寒濕凝滯所致的腫脹,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3. 蜀椒(生,去目閉口者)

    • 辛熱,能溫中散寒、殺蟲止癢。
    • 外用可刺激皮膚,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局部循環,緩解腫痛。
  4. 食鹽(研)

    • 鹹寒,軟堅散結、清熱解毒。
    • 外敷能滲透消腫,收斂瘡面,並協同他藥增強藥效。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溫通散邪:附子、蜀椒均為辛熱之品,合用能驅散寒濕、通絡止痛,針對遊腫可能因寒濕或氣血壅滯所致。
  • 潤燥解毒:豬脂緩和附子、蜀椒的燥烈之性,防止刺激皮膚,並滋潤患處。
  • 滲透消腫:食鹽助藥性深入,軟堅散結,與溫藥配合可調節局部水液代謝。

推測功效延伸

此方可能對以下情況有效:

  • 小兒風寒濕邪客於肌表,導致皮膚浮腫、無名腫毒。
  • 輕度凍瘡或局部氣血不暢的腫脹,因溫通之力較強,但不宜用於熱毒熾盛之證。

總結

豬脂膏以溫通為主,輔以潤燥滲透,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通過局部用藥調節氣血、散邪消腫。其組方簡練,針對遊腫的病機(寒濕或氣滯)設計,體現古代外治法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豬脂(煉過)4合,附子(生.去皮臍)1分,蜀椒(生,去目閉口者)1分,食鹽(研)3分。
上為末,入脂內熬過。
候冷塗之,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豬脂膏,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豬脂(去筋膜)。 主治:一切物眯目中,妨痛不可忍。

豬脂膏,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生豬脂1合,釜下墨半兩(研)。 主治:耵聹塞耳,聾,強堅挑不可得出者。

豬脂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豬脂(煉過)4合,附子(生.去皮臍)1分,蜀椒(生,去目閉口者)1分,食鹽(研)3分。 主治:小兒遊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