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椒根湯

豬椒根湯

ZHU JIAO G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8.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膀胱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腎經 8%
心經 8%
膽經 8%
肺經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椒根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可驅散風寒,治療風寒表證,如頭痛、鼻塞、發熱等。豬椒根亦具有溫散寒邪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發汗解表之力,更有效地驅散風寒。
  2. 宣肺止咳:麻黃能宣肺通竅,可緩解氣道阻塞,改善呼吸困難,對於風寒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豬椒根亦具有一定的宣肺止咳作用,與麻黃配伍,可加強宣肺止咳之功,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豬椒根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豬椒根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等症,防風可以有效地驅散風寒,減輕疼痛和瘙癢,改善症狀。
  2. 調和藥性:豬椒根湯中其他藥材如豬椒根、川芎等性味偏溫熱,容易燥熱傷陰。防風性味偏涼,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防止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因此,防風在豬椒根湯中的加入,既能發揮其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又能調節藥性,使藥效更佳。

豬椒根湯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通竅止痛的特性。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其藥性可溫肺化飲,宣通鼻竅,對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齒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豬椒根湯通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腰腿疼痛、關節不利等症,細辛的加入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濕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椒根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以「頭風」為主要治療方向,頭風為古代症狀名,泛指反覆發作的頭痛,多因風邪侵襲或內生風痰上擾所致。其特徵或見頭部脹痛、眩暈,或伴隨惡風、頭皮緊繃等表現。本方採用「外沐」之法,通過藥液溫洗頭部,直接作用於體表,達到疏風通絡之效。

二、組方邏輯與功效推論

  1. 豬椒根(三兩)為君藥

    • 豬椒根疑為「蔓椒」或「兩面針」之古稱,性辛溫,具祛風濕、通絡止痛之效。其辛散之性可宣通頭部鬱滯,溫性助陽以驅寒,針對風邪夾寒之頭痛。
  2. 麻黃根(二兩)、防風(二兩)為臣藥

    • 麻黃根雖與麻黃同源,但功效迥異,其性收斂而兼通利,古籍載其能「止汗、解肌」,此處或取其調和營衛、緩解頭皮緊繃之功。
    • 防風為「風藥潤劑」,辛甘微溫,善祛風解表而不燥,協同豬椒根增強疏風之效,兼能勝濕,針對風濕上蒙清竅之病機。
  3. 細辛(一兩)為佐藥

    • 芳香走竄,辛溫烈性,善通竅止痛,《本經》謂其「主頭痛腦動」,能深入經絡驅逐寒邪,尤適風寒頭痛。然其用量較輕,避免過度辛散。
  4. 茵芋或茵陳(一兩)為使藥

    • 若從《普濟方》作「茵陳」,則取其苦泄微寒,清利濕熱,可制約全方溫燥之性,防風藥傷陰,同時解決濕鬱化熱之潛在病機。
    • 若從原方「茵芋」,此藥辛溫有毒,古用以祛風除濕止痛,可能針對頑固頭風伴風濕痺痛者,但外沐用法可減其毒性。

三、治療原理
全方以辛溫疏風為主,佐以微寒或收斂之品,體現「外治通絡」思路:

  • 祛風透邪:麻黃根、防風開泄腠理,引藥上行頭面,驅散外風。
  • 溫通經脈:豬椒根、細辛溫散寒凝,改善頭部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調節寒熱:茵陳或茵芋的配伍,展現對可能兼夾濕熱病機的考量,使方劑更靈活。

外沐之法使藥力直達病所,尤其適合抗拒內服或體虛不耐攻伐者,體現中醫「內病外治」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豬椒根3兩,麻黃根2兩,防風2兩,細辛1兩,茵芋1兩。
上(口父)咀。以水3鬥,煮取1鬥,去滓。溫以沐頭。
方中茵芋,《普濟方》作「茵陳」 。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風寒感冒初期使用,若風寒已化熱,則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豬椒根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豬椒根3兩,麻黃根2兩,防風2兩,細辛1兩,茵芋1兩。 主治:頭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