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豬膏發煎」方劑中使用「豬脂膏」的主要原因有二:
- 滋潤潤燥:豬脂膏性潤滑,能滋潤燥渴,適用於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症狀。
- 補虛益氣:豬脂膏富含脂肪,能補益氣血,適用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的患者。
因此,「豬脂膏」在「豬膏發煎」方劑中發揮滋潤潤燥、補虛益氣的作用,達到治病的目的。
豬膏發煎方中加入血餘炭,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止痛: 血餘炭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之效。豬膏本身也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兩者配合,能更有效地改善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
- 溫陽散寒: 血餘炭性溫,可溫陽散寒,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豬膏性平,加入血餘炭後,可以增強其溫陽散寒的功效,更適合寒性體質患者。
總之,血餘炭在豬膏發煎方中,發揮着活血止痛、溫陽散寒的功效,與豬膏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豬膏發煎首載於《金匱要略》,主治範疇以「濕熱化燥,腑氣不通」為核心,具體病症如下:
- 黃疸:尤其適用於「女勞疸」(因房勞過度、濕熱內蘊所致),症見身目發黃、小便不利、腹滿。駱天游醫案即為典型,黃疸伴腹脹如鼓,此方通腑潤燥,使濕熱從二便出。
- 陰吹:因胃氣下洩、腸燥津虧,致陰道排氣有聲,方中豬膏潤腸,亂發活血通瘀,共奏通腑之效。
- 癥瘕積聚:藉亂發消瘀散結、豬膏潤滑通滯,用於燥結瘀血互結之證。
古代註解強調「病從小便出」,然其機理實兼顧二便:豬膏潤大腸通便,亂發利水道,雙向通泄濕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特性
- 豬膏(豬脂):
- 性味甘涼,歸肺、大腸經,《本草綱目》謂其「利血脈,散風熱,潤肺通腸」。
- 功能潤燥滑腸,尤適腸道津枯之便秘,使腑氣得通,濕熱隨糞便下行。
- 亂發(血餘炭):
- 性苦平,歸心、肝、腎經,製炭後止血散瘀,《神農本草經》載「主五淋,大小便不通」。
- 化瘀利水,導濕熱從小便出,兼消淤積(如癥瘕)。
2. 配伍思想
- 潤燥通瘀並行:
豬膏針對「燥」象(如陰吹之腸燥、黃疸之津虧),亂發針對「瘀」與「濕熱」(如女勞疸之瘀熱互結)。二者一潤一通,分消濕熱。 - 腑病以通為用:
仲景治黃疸多從脾胃濕熱論治,此方獨重「通利二便」,通過潤腸、利水,給邪出路,契合「六腑以通為補」原則。
3. 機理推衍
- 黃疸(女勞疸)病機為「腎虛濕瘀」,豬脂潤腎燥(《千金方》云「豬脂利血脈,解腎燥」),血餘炭化瘀利水,共解瘀熱發黃。
- 陰吹屬「腸燥胃氣下泄」,豬膏潤腸使氣歸穀道,亂發和血,氣機得調。
現代可能的應用延伸
若以病機「燥瘀互結」為綱,此方或可類推於:
- 老年性便秘(津虧血瘀型)
- 肝硬化腹水(濕熱瘀阻伴陰傷)
唯須辯證確屬「燥瘀並見」,方效仲景之旨。
傳統服藥法
豬膏半斤,亂發(如雞子大)3枚。潤燥通便。
上藥都拌勻,煎之,發消藥成。分2次服。病從小便出。
"1.黃疸:予友駱天游,黃疸,腹大如鼓,百藥不效,用豬膏四兩,發灰四兩,一劑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豬膏發煎,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豬膏半斤,亂發(如雞子大)3枚。 主治:潤燥通便。主治:濕熱化燥,腑氣不通,致患黃疸、陰吹。諸黃。谷氣實,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由大勞大熱交接,交接後入水所致女勞疸,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積聚癥瘕。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