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附丹

朱附丹

ZHU FU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脾經 27%
肺經 17%
腎經 17%
肝經 9%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朱附丹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效。朱附丹用於治療寒邪內侵、陽氣不足所致的寒性疾病,附子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改善陽氣不足所導致的症狀,如四肢冰冷、面色蒼白、脈沉遲等。
  2. 回陽救逆:附子可回陽救逆,對於寒邪深入、陽氣衰微、危及生命的情況,附子可以溫補陽氣,回陽救逆,使患者恢復生機。朱附丹部分適用於此類危重病症,附子能起到關鍵作用。

朱附丹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方中以硃砂配伍附子等溫陽藥,可起到寒熱相濟,鎮心安神的作用,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
  2. 解毒止痛: 硃砂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外傷感染、腫痛等症。配伍附子等藥物,可增強其止痛功效,減輕患者痛苦。

朱附丹方中加入茯神,主要考量其安神定志、寧心益智的功效,以協調方劑整體作用。

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能安心神、寧心志,有助於緩解朱附丹中附子、硃砂等藥材所致的燥熱之弊,避免藥性過於峻猛,損傷心神。同時,茯神亦可益智健腦,提升患者的整體精神狀態,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朱附丹]主治「心腎不足,氣不升降,驚悸,用心過度」,其核心病機為 心腎陽虛、水火不交

  1. 心腎不足:心屬火,腎屬水,心火需下溫腎水,腎水需上濟心火。若心腎陽虛,水火不交,則氣機升降失常。
  2. 驚悸:因心陽不振,心神失養,加之心血耗損(如思慮過度),虛陽浮越而生悸動。
  3. 氣不升降: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陽虛則氣化無力,升降失司,可致胸悶、短氣等症。

此方針對「虛寒性驚悸」,其驚惕不安多伴肢冷、面色白、舌淡等陽虛之象,與陰虛火旺之悸動有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附子(炮,去皮臍)

  • 溫補心腎之陽:附子大熱,通行十二經,既助心陽以安神,又溫腎陽以復氣化,使水火相濟。
  • 破陰回陽:通過振奮陽氣,驅散陰寒,改善氣機升降。

2. 朱砂(研)

  • 重鎮安神:質重沉降,直折浮越之虛陽,安定心神以止驚悸。
  • 配伍意義:與附子相配,一熱一寒(附子熱、朱砂涼),一動一靜,附子溫陽治本,朱砂鎮驚治標,共調陰陽。

3. 茯神

  • 寧心安神:專治心神不安,助朱砂強化安神之效。
  • 健脾利濕:輔附子溫陽化氣,調暢中焦,間接助氣機升降。

4. 白麵糊為丸

  • 取其甘緩之性,緩和附子峻烈之性,並黏合諸藥。
  • 鹽湯送服:鹽味鹹入腎,引藥下行,助附子溫補腎陽。

三、方劑配伍特點

  1. 溫鎮並用:附子溫陽、朱砂鎮攝,針對陽虛浮越之本虛標實。
  2. 標本兼顧:附子治陽虛之本,朱砂、茯神治驚悸之標。
  3. 動靜結合:附子主動而溫通,朱砂主靜而沉降,平衡陰陽之性。

此方體現「以溫促升、以重助降」的思維,通過溫補心腎、鎮攝浮陽,恢復氣機升降與心神安寧。

傳統服藥法


附子1兩(炮,去皮臍),朱砂半兩(研),茯神1兩。
上為末,白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妄想狀態

相同名稱方劑


朱附丹, 出處:《普濟方》卷十八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附子1兩(炮,去皮臍),朱砂半兩(研),茯神1兩。 主治:心腎不足,氣不升降,驚悸,用心過度。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