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子湯

枳子湯

ZHI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3%
肺經 13%
心經 13%
膀胱經 13%
小腸經 13%
三焦經 13%
肝經 10%
腎經 10%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枳子湯方劑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解少陽,疏散風邪: 淡豆豉味甘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清熱之功,可輔助枳實、厚朴等藥物疏泄肝氣,和解少陽,使氣機暢達,有助於解決因少陽經氣鬱結而導致的胸脅脹滿、脘腹痞悶等症狀。
  2.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 枳實、厚朴等藥物燥烈,容易傷津耗氣,而淡豆豉可緩和其燥性,防止其過烈之性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枳子湯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寒性:枳子湯以理氣寬中、化痰止咳為主要功效,但其藥性偏寒,容易傷及脾胃。山茱萸性溫,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瀉的功效,可溫補脾胃,緩解枳子湯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陽氣。
  2. 調和藥性:枳子湯中含有枳實、厚朴等藥物,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但這些藥物也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山茱萸具有補益脾腎、固澀止瀉的功效,可以協調枳子湯中藥物的藥性,使其更平和地作用於人體,減少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子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枳子湯主治「反胃吐逆,不能安谷」,即胃氣上逆、嘔吐反胃,導致患者無法正常進食與消化食物的症狀。此證多因胃氣失和,升降失常,或兼寒邪阻滯所致。方劑旨在調和中焦、降逆止嘔,恢復胃腑受納功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1. 陳枳子(枳殼或枳實)

    • 辛散苦降,善於破氣消積、行滯除痞。
    • 在此方中主導降逆之效,針對胃氣上沖的嘔吐反胃,調暢氣機,使胃氣下行。
  2. 美豉(淡豆豉)

    • 辛甘微苦,能宣散鬱熱、和胃降逆。
    • 經水煎煮後取汁,作為藥液基礎,既可調和諸藥,又能輕宣鬱滯,舒緩胸膈脹滿。
  3. 茱萸(吳茱萸)

    • 辛熱,歸肝、胃經,具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
    • 針對胃寒嘔逆的病理基礎,暖胃散寒,抑制氣機上逆;其「去目」指去除毒性較強的果蒂部分,以減輕刺激性。

配伍邏輯

  • 枳子與茱萸相合為散:枳殼降氣,茱萸溫中止嘔,二者協同加強降逆作用。
  • 豉汁為溶媒:淡豆豉煎汁既能緩和枳、茱之辛烈,又能調和胃氣,助藥力通行。
  • 頓服之法:濃縮藥液「如雞子大」,頓服以速達藥效;「贏人再服」則考慮體弱者藥力需求,體現用藥靈活性。

治療原理

本方通過以下機制緩解反胃吐逆:

  1. 降逆和胃:枳殼破滯下氣,直接抑制胃氣上逆。
  2. 溫中散寒:吳茱萸溫散中焦寒邪,改善胃寒導致的嘔吐。
  3. 調和氣機:淡豆豉宣發鬱滯,助氣機升降復常。
    全方寒溫並用,以溫降為主,契合「胃氣以降為順」的生理特性,故能安谷止嘔。

傳統服藥法


陳枳子1個,美豉1升,茱萸5合(去目,末)。
枳、茱合研為散。以水2升半,煮豉3-4沸,濾去滓,汁著銅器中,納散如雞子大,攪和合,頓服之,贏人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子湯, 出處:《醫心方》卷九引《僧深方》。 組成:陳枳子1個,美豉1升,茱萸5合(去目,末)。 主治:反胃吐逆,不能安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