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迷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正常,並能滲濕利水,消除心神不安的根源。
- 化痰止咳,清熱解毒: 茯苓還有化痰止咳、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痰濕阻滯心神,導致神志不清、精神恍惚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止迷湯中加入茯苓,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化痰止咳的作用,有效改善因痰濕阻滯、心神不寧而引起的迷糊、神志不清等症狀。
止迷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止迷湯中可能含有其他性寒、性熱或毒性較強的藥材,甘草可以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熱或毒性過大,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緩解脾胃虛弱、增強抵抗力的作用。止迷湯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眩暈、心悸等症狀,甘草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止迷湯中加入瓜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止嘔止眩: 瓜蒂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嘔止眩的功效。對於因熱邪犯胃,導致頭暈目眩、嘔吐等症狀的患者,瓜蒂可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嘔,緩解症狀。
- 利濕通絡,止痛止痙: 瓜蒂還能利濕通絡,對於因濕熱阻絡,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的患者,瓜蒂可以利濕化瘀,通絡止痛,改善症狀。
因此,止迷湯中加入瓜蒂,可以發揮清熱化痰、止嘔止眩、利濕通絡、止痛止痙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熱邪犯胃、濕熱阻絡等原因引起的頭暈目眩、嘔吐、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止迷湯中加入陳皮,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芳香之氣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且能健脾和胃,助消化,消除脹滿不適,故可助止迷湯緩解脾胃氣滯、消化不良引起的頭昏、噁心、嘔吐等症狀。
二、燥濕化痰:陳皮亦具燥濕化痰之效,能燥脾胃之濕氣,化痰止咳。對於因痰濕阻滯而導致頭昏、神志不清者,陳皮可助止迷湯清熱化痰,開竅醒神,緩解迷糊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迷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清代《驗方新編》,主治「誤服蒙汗藥」。蒙汗藥為古代致人昏迷之藥,多含曼陀羅等麻醉成分,誤服後可致神昏、肢體癱軟、脈象沉伏等症。此方專為藥毒所設,意在催吐解毒,促藥邪外出。
二、組成與藥理分析
白茯苓(五錢)
- 藥性甘淡平,主入心脾經。傳統用於益氣安神、利水滲濕,此處取其「安魂養神」之用(《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胸脅逆氣」),調和蒙汗藥擾亂之神志,兼護脾胃。
生甘草(二錢)
- 甘平解毒,為「藥中國老」。《本草備要》載其「解百藥毒」,能緩和曼陀羅等毒性,佐瓜蒂催吐而不傷正。
瓜蒂(七個)
- 苦寒有毒,為方中主藥。《金匱要略》用其「湧吐痰食」,此處專攻毒邪上越。其成分「甜瓜素」刺激胃黏膜,引發嘔吐,使胃中毒藥隨吐而出,符合「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治則。
陳皮(五分)
- 辛溫理氣,助瓜蒂宣通胸膈滯氣,降逆止嘔。《醫林纂要》言其「行痰、去穢」,防吐後氣機壅滯。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急則治標」為則,核心在於吐法解毒:
- 瓜蒂為君,直攻毒邪;甘草為臣,解毒護胃。
- 茯苓安神佐之,針對蒙汗藥所致神昏;陳皮為使,調暢氣機。
全方配伍簡峻,通過催吐排除胃中毒藥,切中「毒邪初入胃脘」之病機,符合張子和「吐法可祛在上之實邪」的論述。
四、延伸思考
- 此方未用常見解曼陀羅毒之「綠豆」、「金銀花」,反以吐法直攻,可能因古代急症以「速效」為先,吐法利於毒未入血時截斷病勢。
- 陳皮用量極輕(五分),恐因辛溫助吐過猛,反佐以制瓜蒂峻烈之性。
- 若毒已入血分致筋脈弛緩,單用此方恐力有不逮,需合針灸或他藥(如《本草綱目》解蒙汗藥毒之用「冷水」外淋)。
此方體現古代對藥毒急症之處理智慧,以吐法為主、安神解毒為輔,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5錢,生甘草2錢,瓜蒂7個,陳皮5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止迷湯,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九。 組成:白茯苓5錢,生甘草2錢,瓜蒂7個,陳皮5分。 主治:誤服蒙汗藥。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