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蜘蛛枯礬散
ZHI ZHU KU F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蜘蛛枯礬散」方劑中包含「蜘蛛」一味,並非使用活蜘蛛,而是指「蜘蛛網」。蜘蛛網的藥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止血生肌: 蜘蛛網具有極強的吸附性,能迅速吸附傷口處的血液,並促進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同時,蜘蛛網中的蛋白質成分能促進傷口癒合,具有生肌作用。
- 解毒消腫: 古籍記載,蜘蛛網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其原理在於蜘蛛網能吸附毒素,減輕毒性。同時,蜘蛛網也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可緩解局部紅腫。
因此,蜘蛛枯礬散中使用蜘蛛網,旨在利用其止血生肌、解毒消腫等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蜘蛛枯礬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蜘蛛咬傷常伴隨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白礬能有效吸附濕氣,緩解炎症,達到止癢的效果。
- 解毒生肌:白礬還具有一定的解毒生肌作用。蜘蛛毒液常帶有毒性,白礬可以中和毒素,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總之,白礬在蜘蛛枯礬散中起到了燥濕止癢、解毒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蜘蛛咬傷的相關症狀。
蜘蛛枯礬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基於雄黃的藥理特性和功能。雄黃在中醫中被認為是一種具有解毒、消腫止痛及抗菌作用的藥材。其成分中的砷可以對多種病原體產生抑制和殺滅作用,尤其對某些感染性病變具有良好的療效。
在蜘蛛枯礬散中,雄黃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解毒功效,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進而促進身體的康復。此外,雄黃的辛辣特性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減輕因毒素引起的腫脹和疼痛。
儘管雄黃具有許多藥效,但因其含有砷,使用時需謹慎,應遵循醫師的指導,以免造成不良反應。因此,在傳統醫學的背景下,蜘蛛枯礬散的組成巧妙地平衡了雄黃的療效與安全性,使其成為一個有效的治療選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蜘蛛枯礬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記載主治「鵝口瘡」,又名雪口,屬小兒口腔疾病,特徵為口腔黏膜、舌面布滿白屑,狀如鵝口。傳統中醫認為其病機多與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相關,濕熱蘊結口腔,腐敗肌黏膜而發為白腐。本方以外用吹藥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為核心治法。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 蜘蛛(腹大色黑)
傳統中醫認為蜘蛛性微寒,有毒,具破結、解毒、消腫之效。選用「腹大色黑」者,可能取其走竄之性,能散結攻毒。《本草綱目》記載蜘蛛可治「疔腫、瘰癧、毒瘡」。此處用燒煅後減低毒性,轉為外用收斂瘡面。 - 白礬(明礬)
白礬性酸澀寒,外用能燥濕殺蟲、解毒斂瘡。通過煅燒成枯礬,增強其吸水乾燥作用,使口腔濕濁之邪得以收斂,抑制白屑滋生。《本草備要》指出枯礬「燥濕追涎,止血化腐」,正合鵝口瘡濕腐之病機。 - 明雄黃
雄黃辛溫有毒,為傳統解毒殺蟲要藥,外用可療瘡瘍疥癬。其成分硫化砷對真菌、細菌有抑制效果,與枯礬協同增強抗菌之力,針對鵝口瘡可能合併的感染(如白色念珠菌)。
配伍邏輯:
蜘蛛燒煅後與枯礬結合,形成「毒攻毒」之效,以蟲藥破結、礬石收濕;雄黃為輔助解毒,全方以「煅製減毒、燥濕斂瘡」為思路,外用直接消除局部病灶。- 蜘蛛(腹大色黑)
可能功效機制假設
- 物理作用:枯礬吸附口腔過多分泌物,減少濕濁環境;雄黃粉末覆蓋創面,形成保護層。
- 化學作用:雄黃與礬石的抗菌成分抑制微生物繁殖,蜘蛛煅後可能釋放具收斂性的有機物。
- 中醫理論:通過「燥濕—解毒—斂瘡」三步,調節口腔局部氣血瘀滯,促使黏膜修復。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法的簡便性,針對病灶特性組合峻藥,以局部快速見效為目標,符合古代對鵝口瘡「濕熱腐潰」的直觀認知。
傳統服藥法
蜘蛛(腹大色黑)1個,白礬12克,明雄黃3克。
將白礬放入鐵勺內,再將蜘蛛打死,放在白礬上面,用火燒煉,使白礬無稀液,蜘蛛乾為度,涼後取出,加入明雄黃,共為細末,貯好。
用少許吹入口內,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蜘蛛枯礬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蜘蛛(腹大色黑)1個,白礬12g,明雄黃3g。 主治:鵝口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