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蘇葉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疏風散寒: 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可助茵陳蒿疏散寒邪,改善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
- 和胃降逆: 紫蘇葉能理氣降逆,和胃止嘔,與茵陳蒿合用,可加強其清熱利溼、和胃降逆之效,緩解因溼熱內蘊所致的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因此,紫蘇葉的加入,能協同茵陳蒿發揮更強的解表散寒、清熱利溼、和胃降逆之效,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茵陳蘇葉湯中包含茵陳蒿,其原因主要有二:
- 茵陳蒿善於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茵陳蘇葉湯多用於治療濕熱黃疸,茵陳蒿正是藥方中主要的清熱利濕藥物,可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促進膽汁分泌,達到退黃的效果。
- 茵陳蒿與蘇葉相輔相成: 蘇葉性辛溫,味苦,歸肺、脾經,具有疏風散寒、理氣和胃的功效。與茵陳蒿搭配,可緩解茵陳蒿的寒性,並增強其利濕效果,使藥效更佳,更能有效治療濕熱黃疸。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茵陳蘇葉湯] 主治「陽黃」證,其關鍵病機為濕熱鬱結於裏,兼有表邪未解,具體表現為:
- 身發黃疸(陽黃):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屬濕熱型黃疸,與陰黃(寒濕所致,色晦暗)相對。
- 表無汗而身熱:此為外感風寒或表氣鬱閉之象,說明病患不僅內有濕熱,外尚有表邪束縛,導致腠理閉塞、汗不得出,熱不得散,進一步加重濕熱鬱蒸。
此方針對「表裏同病」之黃疸,既能解表散邪,又能清利濕熱,體現「表裏雙解」的治療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與功效
茵陳(2錢):
- 清利濕熱:為治黃疸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能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尤其擅長化解肝胆濕熱鬱結。
- 退黃專藥:現代研究證實其有效成分(如茵陳素)可促進胆汁分泌,減輕肝細胞損傷。
紫蘇(2錢):
- 辛溫解表:發汗解肌,開宣肺氣,解除表邪束縛,使腠理開泄以助汗出,符合「在表者汗而發之」的原則。
- 行氣化濕:其芳香醒脾之性可助運化中焦濕濁,與茵陳協同化解濕熱鬱滯。
加酒沖服:
- 辛散助藥力:酒性溫通,能增強紫蘇解表發散之效,同時宣行藥勢,促進茵陳利濕退黃之功。
- 活血行滯:黃疸病機常伴氣血不暢,酒可輕微活血,助氣機流通。
(二)方劑配伍邏輯
表裏分消:
- 紫蘇解表→開鬼門(發汗)以散外邪。
- 茵陳利濕→潔淨府(利尿)以泄裏熱。
二者協同,使濕熱之邪從汗、尿兩途分消,呼應《金匱要略》「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及「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的治療原則。
辛開苦降:
- 紫蘇辛溫升散,茵陳苦微寒降泄,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契合濕熱病「氣化則濕化」的治療關鍵。
(三)適用範圍延伸推論
此方雖簡,但結構嚴謹,除原文所述「陽黃兼表證」外,亦可推論:
- 外感風寒誘發濕熱黃疸:如暑季貪涼飲冷後出現身熱、無汗、黃疸初起者。
- 濕熱輕證兼氣滯:若見脘悶、食欲不振,可加藿香、厚朴等增強化濕行氣之力。
傳統服藥法
紫蘇2錢,茵陳2錢。
水煎,加酒半杯,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不易流汗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蘇葉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紫蘇2錢,茵陳2錢。 主治:陽黃。表無汗,而身熱者。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