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茵陳羹
YIN CHEN GE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寒 (0.3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膽經 20%
膀胱經 20%
胃經 20%
脾經 20%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羹中包含茵陳蒿,乃因其藥性獨特,與方劑功效相輔相成。
茵陳蒿性寒,味苦,具清熱利濕、解毒退黃之效。其有效成分茵陳蒿素,可抑制細菌生長,促進肝臟排毒。
方劑中加入茵陳蒿,旨在增強清熱利濕、退黃解毒之功,適用於濕熱黃疸、肝膽濕熱等症。其寒涼之性,亦可緩解因濕熱導致的發熱、口苦、尿黃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羹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 黃疸:茵陳自古為治黃疸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其性微寒,能清泄濕熱,尤擅退黃,適用於濕熱鬱蒸所致的身目發黃、小便不利。
- 傷寒頭痛:茵陳可解表清熱,古代用於外感傷寒初期,邪在少陽或太陽,兼見頭痛、發熱,以其輕宣透散之性助邪外出。
- 風熱:其性涼而輕揚,能疏風熱,用於風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咽喉不利,或皮膚瘡癢。
- 瘴癘:南方瘴氣多夾濕熱,茵陳能除濕解熱,故古人用於瘴癘地區的熱性疾病,如暑濕穢濁之邪引發的寒熱交作、胸悶嘔惡。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單味組方,力專效宏:
全方僅用茵陳一味,體現「藥專則力厚」的思路。茵陳的「除大熱」與「利小便」兩大功效,直指濕熱病機核心——濕熱蘊結體內,往往鬱而化熱,並阻遏三焦水道。茵陳能清熱利濕並行,使濕熱從小便而解。劑型設計與藥性發揮:
- 煮羹食用:羹為流質,易被脾胃吸收,適用於黃疸患者(常伴脾胃虛弱)。煎煮後減輕生藥寒涼之性,緩和藥效,適合久病或體弱者。
- 生食宜用:生用則清熱力強,適用於急症或實熱體質,如急性黃疸、熱勢熾盛者,保留更多揮發成分以宣散表邪。
治療原理:
- 清熱利濕退黃:茵陳中的有效成分(如綠原酸、茵陳酮)能促進膽汁分泌與排泄,降低血中膽紅素,符合現代「利膽退黃」機制。其利尿作用有助於濕邪從下焦排出,契合中醫「治黃先治濕」原則。
- 透表解鬱:茵陳氣味芳香,輕宣透散,能開鬱滯之濕熱,尤適於濕溫初起、邪遏膜原之證。
- 風藥特性:其質輕上行,可解表邪、散頭目風熱,故用於外感頭痛或風熱上攻諸症。
總結
茵陳羹以單味藥直擊濕熱核心,劑型靈活(生用或煮羹),既承襲《內經》「其在下者,引而竭之」的治濕思路,又體現古人「藥食同源」的智慧。其功效主軸為「清、利、透」,通過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透散表邪,達到內外分消的效果,適用於濕熱鬱結或兼表證的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茵陳。除大熱,利小便。
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羹, 出處:《證類本草》卷七引《食醫心鏡》。 組成:茵陳。 主治:除大熱,利小便。主治:黃疸,傷寒頭痛,風熱,瘴癧。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