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腫圍藥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排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而引起的腫痛,大黃可清熱解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腫脹。
二、消腫止痛: 大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散腫圍藥中加入大黃,可以有效地清除熱毒,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是治療腫痛的常用藥物。
散腫圍藥是一種用於治療外傷腫痛、癰腫疔瘡等症狀的中藥方劑。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無名異」這一味藥材。「無名異」是一種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功效的中藥,其主要來源為自然界的礦物質,色澤多為紅棕色或黃褐色,質地堅硬且有金屬光澤。在中醫理論中,「無名異」歸肝經和心包經,能行氣活血、散結消腫。
在散腫圍藥中加入「無名異」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其強大的活血化瘀及消腫作用,幫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患處瘀血的吸收與散佈,從而達到緩解腫痛的效果。對於因跌打損傷、瘀血阻滯所導致的皮膚腫脹或疼痛,「無名異」能夠發揮其獨特的療效,加速病患恢復。此外,它還可以配合其他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收斂作用的藥材一起使用,以增強整體療效。
散腫圍藥中加入木耳,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木耳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散腫圍藥多用於治療熱毒壅滯所致的腫痛,木耳可清熱解毒,消散瘀血,促進腫痛消退。
- 活血化瘀: 木耳含有豐富的膠質,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散腫圍藥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木耳可增強藥效,加速腫痛消散。
此外,木耳還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或外傷導致的出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散腫圍藥中加入木耳,可綜合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等作用,有助於治療腫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散腫圍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杖瘡青腫未破者」,即因杖刑或外傷導致局部皮下瘀血腫脹、皮膚未破裂之症。其功效為「消腫定痛」,透過外敷圍藥(將藥末調敷於腫處周圍)以消散瘀腫、緩解疼痛,屬中醫外科常用之圍敷療法。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大黃
- 性味苦寒,入血分,具清熱解毒、活血祛瘀之效。
- 外用可破血�瘀,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加速青腫消散;其寒性亦能清解外傷後可能蘊生的熱毒。
無名異(炒)
- 為礦物藥(主含二氧化錳),性平味甘,傳統用於止血生肌、散瘀止痛。
- 炒過後質地更細,易於吸收,能助大黃加強活血散結之效,且具收斂性,可防止腫脹擴散。
木耳(炒)
- 甘平質潤,炒後燥性增強,傳統認為能利血脈、化瘀滯。
- 其膠質特性可黏合藥粉,與蜜水調敷後形成保護層,兼顧緩衝與藥力滲透。
蜂蜜水調敷
- 蜂蜜甘緩,能潤澤皮膚、緩解外用藥的刺激性,並作為賦形劑使藥粉黏附患處。
- 水調後藥性溫和,適合長時間外敷,逐步發揮藥效。
三、組方邏輯與整體功效
此方以 「活血散瘀為主,佐以清熱固護」 為核心:
- 大黃+無名異:一寒一平,相輔相成,破瘀而不過峻,散腫同時預防化熱。
- 木耳+蜂蜜:形成藥膜,兼顧保護與持續釋放藥性,定痛效果更佳。
- 炒製工藝:三藥均經炒製,藥性更溫和,適合外敷,避免刺激未破之皮膚。
治療原理:藉外用藥直達病所,通過活血化瘀、疏通局部氣血,改善微循環,從而消腫止痛。適用於閉合性外傷初期,以阻斷瘀血凝滯、防止腫勢擴大。
傳統服藥法
大黃、無名異(炒)、木耳(炒)各等分。
消腫定痛。
上為極細末。
用蜜水調,圍四旁腫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大便溏薄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散腫圍藥, 出處:《醫統》卷七十九。 組成:大黃、無名異(炒)、木耳(炒)各等分。 主治:消腫定痛。主治:杖瘡青腫未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