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紙膏藥

隔紙膏藥

GE ZHI GAO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大腸經 18%
胃經 13%
肺經 13%
肝經 11%
腎經 11%
心經 6%
小腸經 5%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隔紙膏藥中添加桐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粘合作用: 桐油具有良好的粘合性能,能夠將藥材與膏藥基質緊密結合,形成穩定且不易脫落的膏藥,確保藥物能持續貼敷於患處,發揮療效。
  2. 防腐作用: 桐油具有一定的抗菌防腐作用,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防止膏藥因潮濕或接觸空氣而變質,延長其使用壽命。

此外,桐油還具有良好的滲透性,能幫助藥物成分更好地滲入肌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隔紙膏藥中加入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黏附性: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牢固地將藥物黏附在膏藥上,並緊貼在患處,使藥物有效地滲透肌膚,發揮療效。
  2. 延緩藥效: 蜂蠟具有隔絕空氣、防止水分蒸發的作用,能延緩藥物揮發,使藥效持續作用於患處,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此外,蜂蠟還具備柔軟性,可使膏藥貼敷時更加舒適,不易脫落。總之,蜂蠟在隔紙膏藥中的應用,體現了古人對藥材性能的精準掌握,以及對藥物製備的巧妙設計。

隔紙膏藥中添加蜜蠟,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黏著性: 蜜蠟具有黏性,可使膏藥更牢固地粘附在皮膚上,避免因活動或汗液而脫落,延長藥效。
  2. 保護藥效: 蜜蠟具有良好的封閉性,可形成一層薄膜,防止膏藥中的藥物揮發,有助於保持藥效,並防止藥物與空氣接觸而氧化變質。

此外,蜜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溫經通絡,止痛消腫,有助於治療某些皮膚病。

隔紙膏藥中含有「象皮」一詞,其實是指「橡皮」,而非動物象皮。這主要是由於古時醫藥典籍中,常以「橡」字替代「膠」字,例如「橡膠」就代表「膠質」。

因此,隔紙膏藥中的「象皮」,實際上是指具有粘性的橡膠物質,用於將藥物固定在紙上,並貼敷在患處。這種做法能有效地將藥物持續作用於患處,達到治療效果。

隔紙膏藥中使用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腫止痛: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隔紙膏藥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扭傷等外傷,輕粉可以有效緩解疼痛,消除腫脹。
  2. 穿透力強:輕粉粉末細膩,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可以透過隔紙滲入患處,發揮藥效。隔紙膏藥的設計,正是為了利用輕粉的穿透性,將藥效直接作用於病竈部位。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隔紙膏藥為傳統外用方劑,主治「爛腳」,即現代所指的下肢慢性潰瘍、皮膚潰爛化膿等症狀。其功效推測以 斂瘡生肌、拔毒排膿、防腐收濕 為主,適用於瘡面久不癒合、滲液腐爛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桐油(君藥)

    • 性味辛寒,傳統用於 解毒斂瘡、收濕止癢
    • 熬製後黏稠成膏,可形成保護膜,隔絕外邪,促進瘡面修復。
    • 加入頭髮(血餘炭)同熬,增強 止血生肌 之效,傳統認為「髮為血之餘」,炭化後能吸附膿毒。
  2. 黃蠟 & 白蠟(臣藥)

    • 二蠟質地柔潤,能 封固瘡面、防水防腐
    • 協同桐油形成膏體基質,延長藥效停留時間,避免瘡口受二次感染。
  3. 象皮末(佐藥)

    • 象皮(代用品如其他動物皮膠)具 收斂生肌 之效,傳統用於潰瘍久不生皮。
    • 現代推測其膠原成分或能刺激肉芽組織增生,加速瘡口癒合。
  4. 輕粉(使藥)

    • 為汞化合物(氯化亞汞),傳統視為 殺蟲攻毒、祛腐生新 之峻藥。
    • 對局部腐肉及分泌物有抑菌作用,但需控制用量以防刺激(原方僅用3錢,比例謹慎)。

配伍特點:

  • 「油蠟為基,祛腐生肌並行」:桐油與蠟共製為膏,兼具黏附性與透氣性;輕粉攻毒,象皮斂瘡,形成「先清後補」的治療邏輯。
  • 「隔紙」使用之意:推測將藥膏塗於紙上貼敷,既可固定藥物,又能透過紙張緩釋藥性,避免直接刺激瘡面。

時代背景思考:
此方反映古代對慢性潰瘍的處理智慧,尤其重視「提膿拔毒」與「保護瘡面」的平衡。輕粉的毒性在當時醫療條件下或屬必要之惡,現代應用需參考當代規範調整。

傳統服藥法


桐油1斤(熬滾,入頭髮4兩,熬至發熔化,濾去滓),黃蠟1兩,白蠟1兩,象皮末1兩,輕粉3錢。
上為細末,入油內,調勻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外用,不可內服。

相同名稱方劑


隔紙膏藥, 出處:《醫部全錄》卷一九四引葉心仰方。 組成:桐油1斤(熬滾,入頭發4兩,熬至發熔化,濾去滓),黃蠟1兩,白蠟1兩,象皮末1兩,輕粉3錢。 主治:爛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