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蒡丹中加入牛蒡子,是基於其疏散風熱、解毒消腫的藥性。
牛蒡子性寒,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等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瘡毒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牛蒡丹中加入牛蒡子,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效果,同時也能減輕因風熱所致的炎症反應,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牛蒡丹方中加入鬱金,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鬱金性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牛蒡丹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風熱上攻所致的病症,鬱金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牛蒡等藥材,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病症。
- 行氣止痛:鬱金還具備行氣止痛之效,可疏肝解鬱,散瘀止痛。牛蒡丹中,牛蒡具有疏風散熱、解毒消腫的作用,鬱金的加入可促進氣血運行,幫助藥力更好地發揮,緩解病症帶來的不適感。
牛蒡丹方劑中包含芒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牛蒡丹常用於治療熱證便祕,芒硝可迅速清熱瀉火,潤腸通便,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通利二便之效。
2. 消腫止痛: 芒硝亦有消腫止痛之效。牛蒡丹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局部紅腫疼痛等症,芒硝可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配合牛蒡等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牛蒡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的功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止痛的作用。牛蒡丹常用於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痛等症,枳殼的加入能幫助疏通氣機、消解積滯,進一步緩解腹痛、脹滿等症狀。同時,枳殼也能促進消化吸收,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牛蒡丹主治功效分析
牛蒡丹,出自《證治準繩‧幼科》,由牛蒡子、鬱金、芒硝、枳殼四味藥組成,古籍記載其主治為「小兒脾熱多涎」。綜觀古籍文獻,並結合方劑組成,可對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進行深入分析:
主治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方中牛蒡子為君藥,其性寒涼,善於清熱解毒,尤能宣肺利咽,並能消腫散結,可針對小兒脾熱所致的口涎過多、局部腫痛等症狀。芒硝亦有清熱解毒之功,並能潤燥軟堅,加強了消腫散結的作用,二藥合用,增強了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效力。
- 行氣活血,止痛消癥: 鬱金入肝經血分,能行氣活血,疏肝解鬱,具有止痛消癥的功效。小兒脾熱,往往會導致氣機鬱滯,血行不暢,鬱金能疏通氣血,減輕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理氣健脾,化痰除濕: 枳殼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化痰除濕的功效。小兒脾胃功能較弱,易因濕熱內蘊而導致脾運失健,痰涎過多。枳殼能理氣化痰,健運脾胃,使痰濕得化,脾氣得運。
治療原理
從古籍描述「小兒脾熱多涎」及《雜症會心錄》中論及「時疫壞症。神識昏迷。邪陷厥少。從耳後發出。名曰遺毒」,可知本方應具有清解熱毒、疏散邪氣之效。綜合分析,本方以清熱解毒為基礎,兼顧行氣活血、理氣健脾,其治療原理可以歸納如下:
- 清解脾熱,散邪外出: 小兒臟腑嬌嫩,易為外邪所侵,或因飲食不節而導致脾胃積熱,本方以牛蒡子、芒硝清解脾熱,使熱毒從二便或體表排出。
- 疏通氣血,消腫止痛: 氣滯血瘀是熱毒侵襲後常見的病理變化,鬱金能行氣活血,使氣血運行暢通,從而減輕腫痛不適。
- 健運脾胃,化痰除濕: 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則水濕得運,痰涎自消。枳殼能理氣健脾,化痰除濕,使脾胃恢復正常運化功能,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
整體而言
牛蒡丹針對小兒脾熱之證,不僅能清解實熱,更兼顧行氣活血、理氣化痰,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痛消癥的目的。方中藥物配伍,既有清熱之品,又有疏通之藥,使熱毒得解,氣血得暢,脾胃得健,標本兼顧,故能有效治療小兒脾熱多涎之症。從《雜症會心錄》中亦可見其運用之廣泛,不僅用於單純的腮腺腫大,亦可用於時疫壞症所致之遺毒,可見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牛蒡子1兩,鬱金,川樸消,枳殼(去瓤,麩炒),皂子半兩(炒黃)。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打白麵糊丸,如黍米大。
每服10丸,煎人參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蒡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二。 組成:牛蒡子1兩,鬱金,川朴消,枳殼(去瓤,麸炒),皂子半兩(炒黃)。 主治:小兒脾熱多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