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連殼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連殼丸以治療濕熱蘊結、腸胃積滯、腹痛腹瀉為主,黃連可有效抑制腸道內病菌的滋生,清除濕熱,達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 抑制噁心嘔吐: 黃連的苦寒之性可降逆止嘔,對於濕熱所致的噁心嘔吐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連殼丸中加入黃連,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嘔吐症狀,提升藥效。
連殼丸中包含枳殼,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積的功效。枳殼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消食積、化痰止咳的功效。
方中加入枳殼,主要針對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氣泛酸,食慾不振等症狀。枳殼能疏肝理氣,促進脾胃氣機運轉,消食積,緩解食積導致的胃脘脹滿、噯氣泛酸等症狀,從而達到和胃消積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殼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連殼丸主治「內傷經絡便血」,意指因內傷(如飲食勞倦、情志失調)導致經脈氣血失和,絡脈鬱結,血不循常道而外溢,表現為大便下血的證候。此方針對血熱鬱結於腸道絡脈,兼有氣滯的病理機制,通過清熱解毒、理氣止血以調和絡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核心藥物分析
- 黃連(2兩):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主要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便血因熱邪熾盛、迫血妄行者,黃連能直折火勢,止血寓於清熱之中。
- 枳殼(2兩):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長於行氣寬中、破結消滯。其作用在疏通腸道氣機,化解絡脈鬱結,助血歸經,與黃連合用,一清一疏,調和氣血。
- 槐花(4兩,炒用後去之):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為涼血止血要藥,尤善治腸風下血。本方雖去槐花不用,但藉其炒製過程,引導黃連、枳殼藥性深入腸絡,增強清熱止血之效。
配伍邏輯
- 清熱與行氣並行:黃連瀉火解毒,直清血分熱邪;枳殼理氣開鬱,解絡脈之結。兩者相配,熱清則血寧,氣行則血行,復其正常循行。
- 炒製與藥引運用:槐花與他藥同炒,取其涼血之性滲入主藥,雖未入丸,卻間接強化方劑止血功效,體現「法在藥外」的傳統製劑思路。
- 蒸餅為丸:蒸餅健脾和胃,為賦形之品,兼具緩和藥性、顧護中焦之意,避免苦寒傷胃。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清熱解鬱:黃連清瀉腸道血分濕熱,解除熱迫血溢之因;
- 理氣通絡:枳殼疏通腸腑氣滯,化解絡脈鬱結,使血不妄行;
- 間接止血:藉槐花炒製引藥入絡,增強涼血止血之效,標本兼治。
綜論
連殼丸以「通因通用」為法,不拘泥於單純收澀止血,而是從氣血調和入手,體現「絡以通為用」的治法特色。適用於熱鬱氣滯型便血,症見血色鮮紅、肛門灼熱、腹脹隱痛、舌紅苔黃者。
傳統服藥法
黃連2兩,枳殼2兩(銼)。
解絡脈之結。
上用槐花四兩同炒,去槐花,為末,蒸餅為丸。
口服。
方中槐花用量原缺,據《雜病源流犀燭》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連殼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黃連2兩,枳殼2兩(銼)。 主治:解絡脈之結。主治:內傷經絡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