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熟艾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表: 荊芥辛溫,善於疏散風熱,而石膏熟艾湯主治風熱感冒,兼有肺熱咳嗽等症。荊芥的加入,有助於促進汗出,散發體內熱邪,進一步達到清熱解表的效果。
- 配合熟艾,消腫止痛: 荊芥與熟艾相配,可增強其消腫止痛之效。熟艾溫經通絡,可促進血液循環,而荊芥則能疏通經絡,散瘀止痛。兩者配合使用,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疼痛腫脹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石膏熟艾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了石膏、熟艾等多種藥材,其中亦加入了木鱉子。木鱉子在中醫裡是一味具有特殊功效的藥材,性溫、味甘苦,歸肝、腎經。它主要用於治療關節疼痛、風濕痹痛以及跌打損傷等症狀。在石膏熟艾湯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由於石膏熟艾湯主要用于治療由寒邪引起的各種疼痛,如腰背酸痛、筋骨痠痛等,木鱉子在此方中的加入,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溫通作用,幫助祛除體內的寒氣,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更好的療效。此外,木鱉子還能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使整個方劑的功效更加協調全面。總體來說,木鱉子在石膏熟艾湯中的使用,是基於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通過其獨特的藥理特性,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手段。
石膏熟艾湯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石膏性寒,能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而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兩者相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溫經止血,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石膏性寒,若單獨使用易傷脾胃。艾葉性溫,可緩解石膏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達到藥性協調的效果。同時,艾葉的溫通作用,也能促進石膏藥力的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石膏熟艾湯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之功效。熟艾則性溫,味苦,入脾、肝經,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兩者相配,一寒一溫,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溫經止痛,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平衡寒熱: 石膏熟艾湯方劑中,石膏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而熟艾則起到溫經止痛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可有效平衡寒熱,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膏熟艾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痔疾」,其組成與用法彰顯外治熏洗之特色,專攻濕熱瘀滯所致之肛門腫痛、下血等症。以下從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予以剖析:
一、組成藥物與性味歸經
煅石膏(1錢半)
- 性味:辛甘大寒(煅後寒性減,收斂力增)
- 功用:清熱瀉火、斂瘡生肌。煅後外用可收濕止血,緩解痔瘡出血及局部灼熱。
熟艾(等分)
- 性味:苦辛溫,入肝脾腎經
- 功用:溫經止血、散寒除濕。艾葉熏洗能促進氣血運行,散瘀消腫,尤適寒濕夾熱之痔。
荊芥(等分)
- 性味:辛溫,入肺肝經
- 功用:祛風解表、透疹消瘡。其辛散之力可宣通肛門鬱滯,減輕腫痛瘙癢。
木鱉子(去殼,等分)
- 性味:苦微甘涼,有毒,入肝脾胃經
- 功用:散結消腫、攻毒療瘡。外用能化瘀通絡,擅治癰瘡痔瘻。
橘葉(50-70片)
- 性味:苦辛平,入肝經
- 功用:疏肝行氣、散結消腫。與他藥協同增強局部氣血流通。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袪濕、活血消腫」為核心,配伍體現以下思路:
- 寒溫並用:煅石膏清熱斂瘡,配伍熟艾溫通血脈,既防石膏過寒凝血,又解艾葉之燥熱,共調寒熱錯雜之痔疾。
- 辛散苦降:荊芥辛溫宣散,木鱉子苦涼泄降,一開一泄,疏通肛門經絡氣滯血瘀。
- 外治直達病所:熏洗法藉藥氣蒸騰,使藥效直透患處,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使腫消痛止。橘葉芳香引藥,增強滲透之力。
三、推論適用證型
綜合藥性,此方適於:
- 濕熱下注型痔瘡:見肛門灼痛、便血鮮紅、痔核腫脹。煅石膏清熱,木鱉子消腫,橘葉化濕。
- 氣滯血瘀型痔瘡:見痔核紫暗、疼痛拒按。熟艾溫通,荊芥行氣,木鱉子散瘀。
全方緊扣「痔因筋脈橫解,濕熱瘀結」之病機,通過熏洗外治,直接作用於肛周,清解局部鬱熱,調暢氣血而奏效。
傳統服藥法
荊芥、木鱉子(去殼)、熟艾各等分,軟石膏(煅)1錢半。
上(口父)咀。每半兩,水3升,橘葉50-70皮,同入瓦罐中渾令香熟,卻用小口酒壺盛藥,坐其口上熏之。如藥稍溫,略略洗之,不拘時候,其藥汁可作2日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熟艾湯,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六。 組成:荊芥、木鱉子(去殼)、熟艾各等分,軟石膏(煅)1錢半。 主治:痔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