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肌丸

TOU J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腎經 21%
胃經 17%
脾經 17%
心經 10%
肺經 6%
肝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9

方劑組成解釋

透肌丸中加入硇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毒殺菌: 硇砂性寒,具有強烈殺菌、消毒作用,可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生長,有助於治療皮膚感染、潰爛等病症。

二、 腐蝕軟化: 硇砂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可以軟化角質,促進潰瘍組織的脫落,加速傷口癒合。

然而,硇砂毒性較強,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中藥方劑[透肌丸]的組成中包含斑蝥,主要是因為斑蝥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斑蝥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在[透肌丸]中,斑蝥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和消腫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然而,由於斑蝥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特別謹慎,以避免引發副作用。

透肌丸中含有烏頭,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強烈的發汗、止痛作用。

對於一些寒性疼痛,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烏頭能有效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配伍其他藥物可降低其毒性,並提高療效。在臨牀應用中,應由專業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等因素決定是否使用烏頭,並嚴格控制用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透肌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透肌丸,據《聖濟總錄》記載,主治「癰疽腫,未有頭,疼痛不可忍」。此方劑針對癰疽腫痛,尤其在腫塊尚未形成膿頭,疼痛劇烈的情況下使用,其治療原理可從方中藥物分析:

方藥組成及作用機理:

  • 硊砂 (雄黃): 本品性溫,味辛,具有破瘀消腫、散結止痛之效。在透肌丸中,硊砂的作用主要是破除瘀血,消散腫塊,緩解疼痛。癰疽的形成往往伴隨著氣血瘀滯,硊砂的破瘀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塊消散。

  • 斑蝥 (芫菁): 本品性熱,味辛,毒性較強,具有攻毒散結、驅蟲止痛之效。其毒性可以攻破癰疽深部的毒邪,使其外洩,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但需注意其用量及炮製方法,以控制其毒性,避免損傷正氣。在古代,斑蝥常被用於治療頑固性腫毒,顯示其對深部病竈的強力攻破作用。

  • 羽頭 (指某些鳥類的羽毛或其加工品,具體種類需根據文獻考證): 古方中羽頭的具體指代種類及炮製方法常有歧義,需根據文獻考證。其功效記載為散寒止痛,回陽救逆,說明其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作用。在治療癰疽腫痛方面,它可能起到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輔助其他藥物消腫止痛的作用。 若羽頭確有散寒之效,則針對寒邪壅阻,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癰疽者,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治療原理總述:

《聖濟總錄》中提到:「癰腫若寒多及毒深,外證雖結聚𩊅硬不消,疼痛難任,未能潰化,或已穿穴,經久不瘥,在外者須以藥蝕,在裡者須以藥紝,令毒氣發泄,榮衛流通,則癰疽得瘥矣。」透肌丸的治療原理正符合此論述。方中藥物協同作用,以斑蝥為主攻,攻破癰疽深部的毒邪,使其外洩;硊砂輔助破瘀消腫,緩解疼痛;羽頭則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幫助毒邪排出。三藥合用,達到「令毒氣發泄,榮衛流通」的目的,從而使癰疽得以痊癒。

總而言之,透肌丸針對癰疽腫痛,尤其是尚未形成膿頭,疼痛劇烈的早期階段,通過攻毒散結、破瘀消腫、溫通經絡等多個方面,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排出毒邪,最終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但需再次強調,此方劑中含有毒性藥物,其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應用。

傳統服藥法


硇砂(研)、斑蝥(去翅足,米炒)、烏頭尖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小豆大。
捻令扁,貼在瘡上,卻用膏藥花子蓋。以透為度;如惡物出盡,次用後方生肌散合瘡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透肌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八。 組成:硇砂(研)、斑蝥(去翅足,米炒)、烏頭尖各等分。 主治:癰疽腫,未有頭,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