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茸砂丹方劑中包含硃砂,乃因其具有鎮心安神之效。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可清心熱,鎮心安神,並能平肝熄風,故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
古人認為硃砂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之效,且其紅色可起到辟邪鎮煞的作用,因此將硃砂加入方劑中,以達到治療疾病和祈福禳災之功效。
茸砂丹方中包含烏頭,主要是為了其祛風散寒、止痛之效。烏頭性熱,味辛,入肺、腎經,能溫經散寒、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有較佳的療效。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故需謹慎使用。臨牀應用中,一般會將烏頭炮製後再入藥,減低其毒性。同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嚴格控制用藥劑量,並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以確保用藥安全。
茸砂丹方劑中加入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瞿麥性寒,味甘,歸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茸砂丹中常含有補腎固精、滋陰潤燥的藥材,容易導致水濕停滯,而瞿麥可利水消腫,避免藥物過於滋膩,引發水腫、痰飲等副作用。
- 清熱解毒:瞿麥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茸砂丹方劑中,部分藥材可能帶有熱性,加入瞿麥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引起口乾舌燥、便祕等不良反應。
茸砂丹方劑中加入黃藥子,主要基於其藥性功效:
- 清熱解毒:黃藥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抑制細菌、病毒繁殖,對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等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 利濕消腫:黃藥子能利水滲濕,消腫止痛,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淋病等症狀。
黃藥子作為茸砂丹方劑中的輔助藥物,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茸砂丹(茸朱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療「腎厥頭痛」,特指因腎虛導致虛火上炎,引發頭痛劇烈、服藥無效甚至加劇之證。其典型症狀為「先眼黑頭旋」,即發作前出現視物昏黑、頭目眩暈,屬腎精虧虛、陰不制陽,虛陽上擾清竅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此類頭痛不同於外感或肝陽上亢,需從補腎斂火入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辰砂(朱砂)
- 性味甘微寒,歸心經,傳統用於鎮驚安神、清熱解毒。
- 在此方中為君藥,重鎮浮越之虛火,引火下行,兼安神定眩,緩解「眼黑頭旋」之症。
草烏
- 性味辛熱大毒,歸肝、腎經,具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效。
- 本方取其「通絡止痛」之力,針對頭痛劇烈之標症,但經煅製後毒性減弱,且最終僅取辰砂末,可能減輕其副作用。
瞿麥
- 性味苦寒,歸心、小腸經,傳統用於利水通淋、活血祛瘀。
- 可能取其「下行通利」之性,助辰砂引火歸元,兼防草烏之燥熱傷陰。
黃藥子
- 性味苦平,具散結消癭、清熱解毒之功。
- 或用以協同瞿麥清解鬱熱,防止虛火煉液成痰,阻塞清竅。
製法與配伍特點
- 火煅去毒存性:以薑汁塗碗後煅燒,既減草烏毒性,又借薑汁溫中止嘔之性,緩和藥物峻烈之氣。
- 獨取辰砂為用:最終僅服辰砂末,凸顯其「重鎮安神」為核心,其餘藥物可能主要發揮輔助炮製作用。
- 淡薑湯送服:生薑溫中散寒,防止辰砂寒涼傷胃,並助藥力上行下達。
推測治療原理
此方以「鎮降虛火」為主軸,結合「通絡止痛」與「引熱下行」:
- 辰砂鎮攝浮陽,直折上炎之火;
- 草烏開通經絡,暫治標症疼痛;
- 瞿麥、黃藥子從下焦分消熱邪,形成「上鎮下利」之勢。
全方體現「急則治標」思路,先以金石重鎮配合溫通藥緩解劇痛,後續仍需補腎固本以根治。
(註:原文提及「鹿熟砂」可能為衍文或炮製相關,因資料未明,暫不納入分析。)
傳統服藥法
辰砂1兩, 草烏1兩, 瞿麥1兩, 黃藥子1兩。
上為粗末。
瓷碗1只,以薑汁塗炙數次,入砂在內,上鋪余藥,復以盞蓋了,掘1小坑,安碗在內,用熟炭火5斤,煅會火盡,吹去草烏藥灰,取辰砂研末,或只獨用辰砂末,每服1錢半,淡薑湯送下;或加鹿
熟砂有毒,更宜斟酌。
本方方名,《準繩·類方》引作「茸朱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茸砂丹有毒,使用時要注意用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茸砂丹, 出處:《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四引魏氏方。 組成:辰砂1兩,草烏1兩,瞿麥1兩,黃藥子1兩。 主治:腎厥頭痛,因虛而致,服諸藥不效,其痛癒甚,腎虛火炎頭痛,必先眼黑頭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