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楝根皮丸中包含苦楝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苦楝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所含成分能抑制細菌、真菌生長,並能消滅寄生蟲,對於皮膚濕疹、疥瘡、癬症等病症有顯著療效。
二、苦楝皮與方劑中其他藥材配伍,可協同增效。例如,苦楝皮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效果;與殺蟲藥材配合,可增強殺蟲功效。
因此,苦楝皮在楝根皮丸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其治療皮膚病的關鍵成分。
「楝根皮丸」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殺蟲止癢效果: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收斂生肌之效。與楝根皮合用,可增強其殺蟲止癢作用,對於疥瘡、濕疹、皮膚瘙癢等症,能起到更好的療效。
- 制約楝根皮毒性:楝根皮性寒,味苦,具有一定毒性,若單獨使用易傷脾胃。白礬性寒,味酸澀,能收斂固澀,有助於制約楝根皮的毒性,降低其對人體的副作用。
因此,白礬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療效,還能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使方劑更安全有效。
楝根皮丸方劑中加入豬膽,是基於中醫的「以毒攻毒」原理。
豬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楝根皮本身也具毒性,但卻具有驅蟲、止癢、消腫等作用。將豬膽與楝根皮配合,可以起到增強藥效、降低毒性的作用。
豬膽的寒性可以抑制楝根皮的毒性,而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幫助治療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病,例如疥瘡、濕疹等。因此,豬膽的加入是楝根皮丸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楝根皮丸」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傷寒(匿蟲)蝕下部,腹中(疒丂)痛」,意指因傷寒邪熱或濕毒內蘊,導致下焦(如腸道、肛門)受寄生蟲或腐蝕性病變侵襲,引起腹部絞痛、潰瘍等症狀。古代醫籍中,「(匿蟲)蝕」常指寄生蟲(如蛔蟲、蟯蟲)或濕熱腐蝕黏膜的病理表現,而「(疒丂)痛」為劇烈絞痛之狀。本方針對蟲積或濕熱毒邪所致下焦病症,具殺蟲、解毒、止痛之效。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東引苦楝根白皮(苦楝皮):
性味苦寒,有毒,主入肝、脾、胃經。為傳統驅蟲要藥,尤擅殺蛔蟲、蟯蟲,並能清熱燥濕。其苦寒之性可瀉下焦濕熱,緩解因蟲積或濕毒引起的腹痛。狼牙(狼毒或蘆薈別稱):
若為狼毒(性味辛平,有毒),則具破積殺蟲、逐水祛痰之效,輔助苦楝皮增強驅蟲之力;若為蘆薈(性味苦寒),則能瀉下通便、清肝火,助排蟲體及濕熱。此處更可能指狼毒,因其古方多用於蟲證。白礬灰(煅白礬):
性酸澀寒,功能收斂止血、燥濕殺蟲,外用治潰瘍,內服可固澀腸道、抑制蟲體活動。其灰用增強燥濕解毒之效,適合「蝕下部」之黏膜損傷。豬膽汁:
性苦寒,清熱解毒、潤燥通便,與酒同煮後,既能增強藥力滲透,又能緩和諸藥毒性。酒行藥勢,助藥性直達下焦。桃枝湯送服:
桃枝具活血通絡、辟穢解毒之效,以其煎湯送藥,可引導藥效下行,兼緩解蟲積氣滯引起的疼痛。
3. 方劑配伍與功效推論
全方以 「殺蟲為主,清熱燥濕為輔」:
- 苦楝皮為君,直攻蟲體;狼牙為臣,協同殺蟲破積;白礬灰為佐,收斂腐蝕部位並燥濕;豬膽汁為使,解毒潤下,防燥藥傷陰。
- 諸藥配合,既可殺滅寄生蟲,又能清解濕熱毒邪,改善下焦腐蝕潰瘍及腹痛。酒煎膏丸劑型,增強藥效持久性,桃枝湯引經,靶向作用於下部。
4. 適用病症機轉推測
此方所治「(匿蟲)蝕下部」,可能對應現代醫學的 腸道寄生蟲感染(如蛔蟲病、蟯蟲病)合併黏膜炎症,或 傷寒後期下消化道潰瘍。方中藥物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神經肌肉毒性:苦楝皮中的川楝素可麻痹蟲體,狼毒進一步破壞蟲體結構。
- 抗菌消炎:白礬灰與豬膽汁抑制腸道細菌,減輕潰瘍。
- 瀉下排蟲:豬膽汁與酒促進腸蠕動,助蟲體排出。
總結
「楝根皮丸」為傳統驅蟲峻劑,針對下焦濕熱虫積、腐蝕疼痛而設,配伍彰顯「苦寒殺蟲、燥濕解毒」之理,適用於蟲病兼見熱毒熾盛者。然須注意,此方含毒性成分(如苦楝皮、狼牙),需嚴格掌握劑量及適應症。
傳統服藥法
東引苦楝根白皮1兩(銼),狼牙1兩,白礬灰1兩,豬膽3枚(取汁,用酒3合相和,重湯煮如膏)。
上為末,用豬膽膏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以桃枝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孕婦禁忌。
相同名稱方劑
楝根皮丸, 出處:《聖惠》卷十三。 組成:東引苦楝根白皮1兩(銼),狼牙1兩,白礬灰1兩,豬膽3枚(取汁,用酒3合相和,重湯煮如膏)。 主治:傷寒(匿蟲)蝕下部,腹中(疒丂)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