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腦膏

樟腦膏

ZHANG N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心經 27%
肺經 22%
胃經 22%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樟腦膏中含有樟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炎止痛: 樟腦具有穿透性強、止痛消炎的特性,能有效舒緩肌肉痠痛、扭傷、蚊蟲叮咬等引起的疼痛和紅腫,是樟腦膏的主要功效成分。
  2. 清涼止癢: 樟腦揮發性強,具有清涼止癢的作用。當塗抹在皮膚上時,樟腦揮發帶走熱量,使患處感到清涼,並能有效緩解瘙癢。

因此,樟腦是樟腦膏中的重要成分,其消炎止痛和清涼止癢的特性,使其在治療各種皮膚病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樟腦膏中加入豬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相輔相成:豬油性溫潤,能增強樟腦的穿透力和藥效,有助於樟腦快速滲入皮膚,發揮止癢、消腫、止痛等功效。同時,豬油本身亦具滋潤、保護皮膚的作用,可減輕樟腦的刺激性。
  2. 製劑特性:豬油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黏稠度和穩定性,可以將其他藥材成分充分混合,形成膏狀製劑,方便塗抹和保存。同時,豬油的熔點較低,塗抹於皮膚時容易融化,使藥物更易滲透,並形成保護膜,防止藥效揮發。

樟腦膏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消腫: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消腫之效。樟腦本身具有較強的刺激性,而蔥白可以緩解其刺激性,並幫助消散因蟲咬、燙傷等引起的局部紅腫。
  2. 通竅止痛: 蔥白有通竅止痛的功效,可以配合樟腦的止痛作用,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樟腦膏為傳統外用方劑,主治臁瘡(下肢慢性潰瘍),其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一、傳統功效主治
臁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症見下肢皮膚潰爛、流膿流水、久不收口。樟腦膏以局部外敷方式,利用其辛香走竄、拔毒斂瘡之性,促進瘡面膿腐排出,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加速生肌收口。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樟腦(五至六錢)

    • 性辛熱,具強烈透皮性,《本草綱目》載其能「通關竅,利滯氣」,在此方中發揮主導作用:
      • 辛香行散,可透達皮下,開鬱通絡,改善瘡周氣血瘀滯。
      • 殺蟲止癢,抑制瘡面濕毒蔓延。
      • 刺激局部充血,促進膿腐化散與新肉生長。
  2. 豬油

    • 為傳統膏劑基質,具三重效用:
      • 潤膚護瘡:形成油膜保護潰瘍面,減少摩擦刺激。
      • 溶釋藥性:協助樟腦脂溶性成分滲透皮膚。
      • 滋養癒創:古法認為動物油脂能「潤燥生肌」,輔助創面修復。
  3. 蔥白

    • 性辛溫,功專發散:
      • 解表通陽:助樟腦宣通瘡周鬱閉之氣。
      • 抗菌散結:所含揮發成分可抑制瘡面感染。
      • 引藥外透:其辛散之性增強藥物透皮吸收。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此方以「辛透溫行」為核心:

  • 協同透達:樟腦得蔥白辛散之助,穿透力倍增,直達病所;豬油緩和樟腦刺激性的同時,延長藥效停留。
  • 膿腐移出:樟腦促進局部微循環,使瘡毒外透;豬油吸附滲出物,隨敷藥更換物理性清除穢濁。
  • 生肌環境營造:三者合用,可減輕瘡周濕腫,改善「瘀-熱-濕」病理鏈,為後續修復創造條件。

四、傳統應用特點
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

  • 針對臁瘡「本虛標實」病機,不直接補益,而以流動之藥性暢通局部氣血,契合「通則不痛」「腐去則肌生」之則。
  • 油紙包裹既防藥氣揮散,又避免染污衣襟,符合古代簡便高效的敷料思維。

傳統服藥法


樟腦五6錢,豬油、蔥白。
共搗爛。
厚敷瘡上,油紙裹好,扎緊,日1換。不可見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樟腦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要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樟腦膏,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樟腦5-6錢,豬油、蔥白。 主治:臁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