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樗根湯
CHU G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寒 (0.36)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胃經 24%
大腸經 24%
脾經 24%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樗根湯中添加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痛: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樗根湯主治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脘腹冷痛、腹瀉等症狀,肉荳蔻可溫暖脾胃,緩解疼痛,促進消化功能。
- 固澀止瀉: 肉荳蔻還具有收澀止瀉的作用,可減少腸道蠕動,減少腹瀉次數。樗根湯中常與具有止瀉功效的藥材配伍,如白朮、蒼朮等,共同發揮止瀉作用,鞏固療效。
樗根湯中加入茜草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茜草根性寒,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樗根湯中其他藥材可能造成的燥熱及出血症狀。
- 活血化瘀:茜草根還具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效的發揮,並加速病竈的修復。
因此,茜草根在樗根湯中扮演著調節藥性、緩解副作用、促進藥效發揮的重要角色,使其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樗根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記載主治「小兒瀉血不定」,指小兒因腸道不固或濕熱損傷血絡,導致大便帶血、反覆泄瀉之證。其病機或與脾虛濕蘊、血熱妄行相關,古人以收澀止血、清熱化濕爲治療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樗根白皮(炙香,銼):
- 即臭椿樹根皮,性寒味苦澀,傳統用於清熱燥濕、收澀止血。《藥性論》載其能「止痢斷血」,尤擅治腸風下血。此方重用為君藥,取其固腸止血、清泄濕熱之效。
無食子:
- 亦稱沒食子,性溫味澀,《海藥本草》稱其「主腸虛冷痢,益血生精」。此藥具強力收澀之性,助樗根白皮固攝腸道,減少血泄,兼溫中緩寒。
肉豆蔻(去殼):
- 辛溫而澀,歸脾、胃、大腸經,《開寶本草》謂其「溫中消食,止泄」。能溫脾止瀉,與無食子協同調節腸道功能,針對小兒脾胃虛弱所致泄瀉。
茜根(銼):
- 性寒味苦,活血止血,《本草綱目》指其「通經脈,治尿血」。此處用半兩,既能涼血止血,又防餘藥過於溫澀導致瘀滯,寓「通澀並用」之理。
茶末:
- 微寒清上焦熱,能消食化滯,《本草備要》載其「除煩渴,解膩消腫」。少量用之可佐制溫燥之性,並輕清腸道濕熱。
全方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以樗根白皮、無食子收澀止血治標;肉豆蔻溫脾止瀉調本;茜根、茶末清熱活血,防留瘀助濕。
- 寒溫並調:樗根、茜根偏寒,無食子、肉豆蔻偏溫,寒熱相佐,適應小兒「易寒易熱」體質特點。
- 通澀平衡:收澀藥中佐以茜根活血,茶末消導,避免閉門留寇。
此方反映古人治療小兒瀉血「澀中兼清、溫中寓通」的思路,契合小兒病機複雜、用藥需輕靈的特性。
傳統服藥法
樗根白皮(炙香,銼)3分,無食子1枚,肉豆蔻(去殼)1枚,茜根(銼)半兩,茶末1分。
上為粗末。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溫服,早、晚各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樗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樗根白皮(炙香,銼)3分,無食子1枚,肉豆蔻(去殼)1枚,茜根(銼)半兩,茶末1分。 主治:小兒瀉血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