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魚骨丸
WU YU G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8-30
方劑組成解釋
烏魚骨丸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其止血、收斂、制酸的功效,與烏魚骨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海螵蛸為烏賊的內骨骼,性寒、味甘鹹,入肝、脾經。其富含碳酸鈣,可中和胃酸,緩解胃痛。同時,其收斂止血的功效可幫助止住烏魚骨的破血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同時收斂傷口,促進癒合。此外,海螵蛸還有鎮驚安神的作用,與烏魚骨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因血虛而引起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烏魚骨丸方劑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強筋健骨: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強筋健骨之功效。烏魚骨本身也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加入肉蓯蓉可加強此功效,並協同烏魚骨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
- 滋陰潤燥,溫補脾腎: 肉蓯蓉同時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與烏魚骨相輔相成,平衡藥性,避免單純補陽而導致燥熱。同時,肉蓯蓉還可溫補脾腎,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身體恢復。
烏魚骨丸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是基於其 利水消腫 的功效,與方劑中烏魚骨、牡蠣、海螵蛸等藥材共同發揮作用。
桑白皮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的功效。烏魚骨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痰多咳嗽等病症。桑白皮可以清熱利水,幫助腎臟排泄多餘的水分,進一步改善水腫。同時,其止咳化痰的功效也能輔助烏魚骨丸的整體療效。
烏魚骨丸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消腫止痛:蕪荑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烏魚骨丸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蕪荑的消腫止痛作用可以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蕪荑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傷口癒合和疼痛緩解。烏魚骨丸中加入蕪荑,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魚骨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腸風」之證。古代所謂「腸風」,多指因風邪客於腸道或腸絡受損導致的便血、下血,其特點為血色鮮紅、大便帶血或純下鮮血,可能伴有肛門灼熱感。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痔瘡出血、腸道潰瘍或炎症性出血有相似之處。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烏賊魚骨(海螵蛸):
性微溫,味鹹澀,入肝腎經,具收斂止血、制酸止痛之功。本方以火煅後增強其固澀之性,能直接收斂腸道出血,修復黏膜損傷。 - 肉蓯蓉:
性溫味甘鹹,補腎益精、潤腸通便。於此方中既可助腎陽以固攝下焦,防血脫氣散,又能潤腸以防收澀太過致便秘,配合烏賊骨收中有通。 - 桑根白皮:
性寒味甘,入肺經,炒後緩其寒性,可清瀉肺熱。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得清則腸道風熱自平,間接止血。 - 蕪荑:
性溫味苦辛,能殺蟲消積、散風除濕。古方常用於腸道寄生蟲或濕熱積滯所致之腹痛下血,此處或用以祛除腸中風濕邪氣。
配伍原理:
全方以烏賊骨為君,收斂止血;肉蓯蓉為臣,補腎潤腸兼防過澀;桑白皮、蕪荑為佐使,一清肺熱、一祛腸濕。四藥協同,標本兼顧,既止血治標,又調理腸道風熱濕邪,符合「腸風」病機中風熱下迫、絡傷血溢之證。- 烏賊魚骨(海螵蛸):
劑型與服法特點
- 以醋煮乾後製丸,取其酸收之性增強止血效果;米飲送服可護胃氣,輔助藥力達於下焦。
- 強調「不嚼」,恐丸藥過早分解影響藥效直達腸道;「空心服」使藥力迅速作用於腸腑。
- 「甚者不過5服」反映本方收效迅速,可能用於急性輕症出血,若未效則需另辨他證。
綜上,此方組成簡練,針對腸風病機中的「風熱絡傷」與「氣不攝血」雙向調理,體現中醫止血不忘祛邪、固澀兼顧通調之法。
傳統服藥法
烏賊魚骨(罐子內燒赤)半斤,肉蓯蓉(酒浸,焙)半斤,桑根白皮(炒,銼)半兩,蕪荑半兩。
上為末,醋煮乾,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空心米飲送下,不嚼。甚者不過5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魚骨丸有固澀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魚骨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烏賊魚骨(罐子內燒赤)半斤,肉蓯蓉(酒浸,焙)半斤,桑根白皮(炒,銼)半兩,蕪荑半兩。 主治:腸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