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背膏
FA BE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四十引《普濟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8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發背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肌肉僵硬等症狀。其中,斑蝥作為其中的一種成分,其使用原因主要源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斑蝥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散結消腫、驅風止痛的功效,能夠幫助緩解由於氣滯或血瘀引起的疼痛。不僅如此,斑蝥含有的化學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少炎症和腫脹,這對於治療發背等症狀尤為有效。
在實際使用中,發背膏中的斑蝥成分會經過適當加工,以減少其潛在的毒性,並提高療效。在中醫的調配中,斑蝥的用量通常控制得當,以確保兼顧藥效與安全性。此外,斑蝥的獨特作用能夠與其他成分協同增效,強化整體的治療效果,使發背膏成為一款綜合性強、效果顯著的外用藥物。
發背膏的組成中包含硼砂,這是一種具有多重功效的中藥材。硼砂在中醫上通常被認為具有解毒、消腫及抗炎的功能。其化學成分中的硼元素能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對於皮膚的修復和創傷癒合有良好效果。因此,發背膏中加入硼砂,可以幫助減輕由於風濕、寒邪引起的背部不適,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達到緩解痛症的效果。此外,硼砂還有助於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對於防止皮膚細菌感染也起到輔助保護的作用。這種成分的使用,正是中醫方劑綜合運用各種藥材特性的具體體現,既能發揮其治療效果,又能增強整體的配方協同作用,是發背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透過這些綜合效果,發背膏能夠有效緩解背部疼痛,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質量。
發背膏方劑中包含蕤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蕤仁味甘微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發背膏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而蕤仁可清熱解毒,消散腫痛,輔助治療。
- 疏風散熱:蕤仁亦有疏風散熱的功效,對於風熱之邪所致的瘡瘍腫毒,可起到疏風清熱之效,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蕤仁在發背膏中,可發揮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作用,為治療瘡瘍腫毒提供有效幫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發背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發背膏」主治「目中頑翳」。「頑翳」指眼目中生長久治不癒的翳障,多屬慢性、頑固性角膜混濁或疤痕組織,影響視力。翳障中醫辨證常與風熱壅滯、血瘀痰凝或毒邪蘊結相關。此方以「點眼」外用為主,直接作用於眼部病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君藥(主攻頑翳,破瘀消積)
- 青娘子(芫青)、紅娘子(樗雞)、斑蝥:三蟲皆具毒烈之性,傳統外用可「蝕瘡去翳」。其辛熱走竄之性,能破血逐瘀、攻毒散結,針對翳障之痰瘀毒邪。
- 斑蝥炒黃:減毒性,增溫通之效,助破血消翳。
臣藥(輔助化翳,清熱柔潤)
- 蓬砂(硼砂):甘涼,清熱解毒、防腐生肌,外用可軟化翳膜、消炎退赤。
- 蕤仁(去油):甘寒質潤,養肝明目、潤燥消翳,緩和蟲藥峻烈之性,防其傷陰。
佐使(調和藥性,引藥上行)
- 春雪膏(方中提及合用):傳統眼膏基質(如黃連、冰片等),清涼透散,助藥物滲透。
三、治療原理
此方組合體現「以毒攻毒」「破瘀消積」的治療思維:
- 蟲藥攻堅:青娘子、紅娘子、斑蝥峻烈之性直接腐蝕、消散翳障。
- 硼砂清解:抑制蟲藥火毒,防止局部紅腫熱痛。
- 蕤仁潤養:滋潤眼目,避免燥烈傷陰。
整體以「破瘀—清熱—潤養」三法並行,針對頑翳之「痰瘀熱毒膠結」病機,屬古代外科眼疾峻劑。
四、應用特點
- 外用點眼,局部直達病所。
- 蟲藥為核心,適合實證翳障(虛證忌用)。
- 配伍寒涼與潤藥,制約毒性,體現「峻藥緩攻」思路。
此方反映古代對頑固性眼疾的峻猛治法,現代臨床需考證其安全性與製劑工藝。
傳統服藥法
青娘子2個,紅娘子2個,斑蝥2個(去頭足,面炒黃色),蓬砂1錢,蕤仁(去油)5個。
上為末。
每點少許,1日5-6次,同春雪膏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發背膏,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白蜜。 主治:發背。
發背膏, 出處:《本草綱目》卷四十引《普濟方》。 組成:青娘子2個,紅娘子2個,斑蝥2個(去頭足,面炒黃色),蓬砂1錢,蕤仁(去油)5個。 主治:目中頑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