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葉飲

柏葉飲

BAI YE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肺經 22%
肝經 22%
心經 11%
大腸經 11%
膀胱經 11%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葉飲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抑制細菌生長,對治療熱病、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有幫助。
  2. 止血生肌: 側柏葉富含鞣質,具有收斂止血、生肌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燒傷燙傷等。

柏葉飲中加入側柏葉,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柏葉飲的組成中包含百藥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協同增效: 柏葉飲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百藥煎則兼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效,二者藥性相合,相互增效,可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
  2. 標本兼治: 柏葉飲主治熱毒壅盛,而百藥煎則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既能治標,又能治本,可更全面地解決疾病根源,達到療效更佳的效果。

柏葉飲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柏葉飲主治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蔓荊子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能有效治療上述病症。
  2.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 柏葉飲亦可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蔓荊子亦具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之功效,配合柏葉等藥物,可加強療效。

因此,蔓荊子加入柏葉飲,可起到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葉飲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便血」,即現代所稱之大便帶血或下血,屬中醫「血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便血多因腸道濕熱、脾虛不攝或血熱妄行所致。柏葉飲以側柏葉為君,結合收斂止血、清熱涼血之品,推測其針對「濕熱蘊結腸道」或「血分有熱」所致的便血,尤適合血色鮮紅、伴隨肛門灼熱感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側柏葉(白礬水製)

    • 側柏葉性微寒,傳統用於涼血止血,尤善清血分熱。《本草綱目》載其「治冷歷節風,止尿血」。以白礬水煮後炮製,白礬具收斂固澀之效,可增強側柏葉止血之功,並緩解其寒性對脾胃之損。
    • 白礬亦能燥濕解毒,針對腸道濕熱病機,推測此製法強化了藥物「清熱燥濕、澀腸止血」之效。
  2. 川百藥煎(炒)

    • 百藥煎為五倍子與茶葉等發酵製成,酸澀性平,主收斂止血、澀腸止瀉。《醫學入門》言其「治腸風下血」。炒製後更增其固澀之力,協助側柏葉共奏止血之效。
    • 其酸收特性可斂腸道過度蠕動,減少出血,並對抗濕熱下注引起的腸道滑脫。
  3. 蔓荊子(炒)

    • 蔓荊子傳統用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然其炒製後性偏溫澀,此方或取其「升清降濁」之功。李東垣曾強調「清陽不升則下血」,蔓荊子可能助脾氣上升,使濕熱之邪不陷於下,間接改善便血。
    • 另《本草備要》提及蔓荊子能「療腸風痔漏」,或取其輕揚之性引藥上行,調和氣機。
  4. 乳香末(佐藥)

    • 乳香活血止痛,在此方中用量應較輕,主要用於防止血止留瘀,符合中醫「止血不留瘀」之則。其辛香之性亦可緩解腸道氣滯,改善因出血導致的局部氣血壅滯。
  5. 濃米飲送服

    • 米飲(米湯)甘平,能護胃氣、補脾虛,中和藥性之寒涼,避免苦寒傷胃。脾為統血之臟,米飲可輔助健脾以助攝血。

綜合方義
全方以側柏葉清熱涼血為主,百藥煎收斂止血為輔,佐蔓荊子調節氣機升降,乳香防止瘀滯,米飲顧護脾胃。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

  • 直接作用:清血熱、收澀腸道以止血。
  • 間接作用:通過調節氣機升降(蔓荊子)、健脾護胃(米飲),標本同治,改善濕熱下注或血熱妄行的病理狀態。

此方體現「寒溫並用、澀散結合」的配伍思路,既針對便血之標(止血),又兼顧腸道濕熱或氣機失調之本,反映古代醫家對血證治療的細緻考量。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多用(入白礬水煮,焙乾)、川百藥煎(炒)、蔓荊子(炒)各等分。
入乳香末,濃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柏葉飲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如果有便秘的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柏葉飲,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六。 組成:側柏葉多用(入白礬水煮,焙乾)、川百藥煎(炒)、蔓荊子(炒)各等分。 主治: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