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應丸

靈應丸

LING Y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胃經 14%
腎經 14%
脾經 14%
膽經 14%
心經 7%
大腸經 7%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膽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靈應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善降,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靈應丸主治心火亢盛、肝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而黃連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抑制炎症,緩解上述症狀。
  2. 燥濕止瀉: 黃連亦具燥濕止瀉之效。靈應丸亦可用於治療脾胃濕熱、食積不消所致的腹痛泄瀉,黃連能清熱燥濕,化解濕熱,達到止瀉的效果。

總之,靈應丸中加入黃連,充分利用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之效,使其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靈應丸中包含蕤仁,主要是因為蕤仁具有清熱明目、潤肺止咳的功效。蕤仁味甘性寒,入肺、肝經,能清肝熱、降肺火,並滋養肝腎,故可用於治療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以及肺熱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狀。

此外,蕤仁還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燥熱便祕所致的目赤、口乾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因此,靈應丸中加入蕤仁,可以起到清熱明目、潤肺止咳、通便的作用,對於治療相關疾病有一定的功效。

靈應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中包含多種中藥材,其中玄精石是重要的成分之一。玄精石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的作用,並可用於治療因熱毒所導致的各種病症。靈應丸主要用於治療由風熱或熱毒引起的頭痛、目赤、喉嚨腫痛等症狀,以及抽搐、癲狂等神經系統疾病。玄精石因其特有的性質,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熱毒,對於緩解上述症狀具有輔助療效。

此外,根據中醫理論,玄精石還具有一定的安定心神作用,對於改善因熱毒所致的精神狀態異常亦有一定幫助。在靈應丸的整體配方中,玄精石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由於玄精石本身的特性和靈應丸主治範圍的高度契合,使其成為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靈應丸方劑中包含石決明,主要基於其 清肝明目 的功效。

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 平肝潛陽、清熱明目 的作用。其能 降肝火、熄肝風,對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昏目眩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石決明亦能 清熱解毒,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靈應丸中加入石決明,可有效 改善眼部疾病、提升視力

靈應丸中添加決明子,主要基於其清肝明目的功效。

決明子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其能清肝火,降肝氣,改善肝陽上亢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此外,決明子還可潤腸通便,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改善因肝火上炎而引起的便祕。

靈應丸方劑中加入決明子,可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清熱解毒、明目通便的療效,適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昏目眩、口苦咽乾、便祕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靈應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內外障眼」,即泛指眼內外各類障蔽視力之病症,包括翳膜(角膜混濁、白內障等)、視物昏朦等證。古人認為其藥效顯著,強調翳膜厚者一月內可消,輕者十日見效,輔以「烙頂」外治法(古時以艾灸或熱熨頭頂穴位)加強藥力,反映其針對頑固性目疾的應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瀉火,明目退翳

    • 黃連:大苦大寒,清心肝火毒。《本草綱目》載其治「目痛眥傷」,火退則目赤腫痛自消。
    • 太陰元精石(煅):咸寒之性,古人用於「明目消翳」,陰陽火煅後質地酥脆,疑取其礦物精微入藥,助消眼部瘀濁。
  2. 滋肝明目,潤養眼絡

    • 蕤仁:甘潤入肝,古代眼科專藥。《本草備要》謂其「明目退赤」,養肝血而潤目燥,緩解眼乾澀。
    • 草決明(青葙子)、石決明:二者皆以「決明」為名,古人取其象形(目爲肝竅,以「決明」喻通竅)。草決明清肝火,石決明(貝殼類)潛陽明目,一清一鎮,調節肝經氣火。
    • 羊子肝:以肝補肝,唐代《食療本草》已載其「治目暗」,富含維生素A,符合「血肉有情之品」滋養眼目之傳統思維。
  3. 載藥上行,顧護脾胃

    • 粟米飲為丸:粟米甘平,和胃氣以防黃連苦寒傷中,其黏性助丸藥成形,亦可能取其輕清上浮之性,載藥力趨於目竅。
    • 臘茶送服:唐宋方書常見以茶調藥,茶性輕揚,可引藥上行頭目,兼解肝熱。

綜論:
此方以「清火滋肝」為主軸,佐以礦物、動物藥標本兼顧。黃連、元精石瀉火解毒,直折病勢;蕤仁、羊肝滋養肝血,扶正明目;二決明調節肝經氣血,通竅消翳。整體配伍展現「瀉中有補」「升降並用」的治療邏輯,符合中醫眼科「肝開竅於目」「久病入絡」的理論框架,故古人認為對內外障眼之虛實夾雜證有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大者)2兩,蕤仁2兩,太陰元精石(陰陽火煅)1兩,石決明1兩,草決明1兩,羊子肝7個(去膜,竹刀切)。
用多年粟米飲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臨臥時用臘茶吞下。翳膜厚者不過1月,近者不過10日。服至7日,烙頂以助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降血壓藥物同時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靈應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九。 組成:黃連(大者)2兩,蕤仁2兩,太陰元精石(陰陽火煅)1兩,石決明1兩,草決明1兩,羊子肝7個(去膜,竹刀切)。 主治:內外障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