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續筋接骨丹

大續筋接骨丹

DA XU JIN JIE GU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腎經 18%
心經 13%
胃經 13%
脾經 9%
大腸經 9%
肺經 4%
膽經 4%
肝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續筋接骨丹」方劑中包含肉蓯蓉,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補腎壯陽,益精血: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肝、肺經,能補腎陽、益精血,對於因腎虛引起的筋骨痠痛、骨折癒合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有助於促進骨骼再生和癒合。
  2. 潤腸通便,活血化瘀: 肉蓯蓉同時兼具潤腸通便、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骨折部位的修復和癒合。

故而肉蓯蓉在「大續筋接骨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加速骨折癒合,促進筋骨恢復。

大續筋接骨丹中含有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穿山甲性味辛、鹹,入肝、胃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骨折後常伴有瘀血阻滯、經絡不通,穿山甲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解除疼痛,加速骨折癒合。
  2. 消腫生肌: 穿山甲亦具消腫生肌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骨折後的傷口癒合起到輔助作用。

因此,穿山甲在中藥方劑大續筋接骨丹中發揮著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消腫生肌的重要作用,有助於骨折癒合。

大續筋接骨丹是一種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骨折、筋傷等問題。其組成中包含鉛丹,主要原因在於鉛丹具有特定的藥理作用。鉛丹主要成分為氧化鉛,古代中醫認為其具有活血、止血、消腫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鉛丹可用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骨頭和筋膜的恢復,對於損傷後的組織再生有一定的幫助。此外,鉛丹還可用於鎮痛,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然而,鉛丹的使用需謹慎,因為鉛的毒性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險。現代醫學已有較為清楚的鉛中毒認識,故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確保安全與療效。因此,儘管鉛丹在傳統中醫中具有其價值,但對於其應用的安全性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大續筋接骨丹中包含龍骨,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腎固本: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固本、強筋健骨之效。骨折後,腎氣受損,容易導致筋骨癒合緩慢,龍骨可補腎填精,促進骨骼生長修復。

二、止痛止血: 龍骨具有止血止痛之效,對於骨折後出現的疼痛、出血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龍骨能幫助止住骨骼破裂處的出血,有利於傷口癒合。

「大續筋接骨丹」方劑中包含虎骨,主要基於其傳統醫學上的觀點:

  1. 補腎壯骨: 虎骨入藥,性溫,味甘鹹,歸腎、肝經。古籍記載其具有補腎壯骨、強筋活絡之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
  2. 活血化瘀: 虎骨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骨折患者,虎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骨折癒合,同時減輕疼痛。

然而,現今社會保護動物意識提升,虎骨已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使用虎骨入藥需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並尋求替代藥材。

大續筋接骨丹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藥性:

  1. 止血生肌: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肝經,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骨折傷口常伴隨出血,白芨可有效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加速骨折修復。
  2. 消腫定痛:白芨亦具消腫止痛之效,能緩解骨折造成的腫痛,有助於骨折部位的恢復。

因此,大續筋接骨丹中加入白芨,可發揮止血生肌、消腫定痛的功效,促進骨折癒合,減輕患者痛苦。

大續筋接骨丹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骨折後常伴隨瘀血阻滯,影響骨骼癒合,木鱉子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為骨折癒合創造良好的環境。
  2. 消腫止痛:木鱉子除了活血化瘀外,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骨折後,局部組織往往出現腫脹疼痛,木鱉子可有效消腫止痛,緩解患者的痛苦,促進骨折癒合。

「大續筋接骨丹」方劑中並不存在「天靈蓋」這一味藥材。

「天靈蓋」指的是人體頭骨頂部的顱骨,並非中藥材。中藥方劑中使用的是「天麻」而非「天靈蓋」。

天麻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痙攣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痙攣抽搐等症狀,與接骨止痛有密切關係。

因此,「大續筋接骨丹」中應是使用「天麻」而非「天靈蓋」,其目的是利用天麻的祛風濕、通經絡功效,促進骨折癒合,並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續筋接骨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打撲損肭,筋骨锉折」,即適用於跌打損傷、筋傷骨折之症。其作用核心在於續筋接骨、消腫止痛、固定傷處,透過外敷膏藥形式直接作用於患部,促進筋骨修復。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活血化瘀、續筋接骨

    • 川山甲(穿山甲)、木鱉子仁:穿透力強,能散瘀通絡,破除血滯,助藥力透入傷處。
    • 天靈蓋(古人用頭骨入藥,現多代用):傳統認為有「接骨」象徵意義,或取其礦物質成分。
    • 虎骨(現代已禁用,可代以狗骨等):強筋健骨,祛風止痛,古方用於骨折後恢復。
  2. 收斂固澀、生肌止血

    • 白及龍骨:黏斂收澀,能固定傷處並促進組織黏合,減少腫脹滲血。
    • 黃丹(鉛丹,外用收斂):加速創面乾燥結痂,但現代需注意其毒性。
  3. 溫養補益、助陽生肌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從內在助筋骨生長,體現「腎主骨」理論。
  4. 物理固定與載體作用

    • 寒食麵(麵粉經發酵)、醋熬膏:黏合藥物形成膏體,乾燥後具輕度固定作用,類似現代石膏繃帶原理。
    • 竹裨正、繩扎:強調外治法中「復位固定」的關鍵性,與藥物相輔相成。

整體邏輯與特色
此方結合「破瘀—收斂—補益」三層次:

  • 先以穿山甲、木鱉子破除瘀阻;
  • 繼以白及、龍骨黏合傷處;
  • 佐以蓯蓉、虎骨補益根本。
    外敷劑型直接作用局部,配合纏縛固定,符合中醫「動靜結合」的骨傷治療思想。

潛在局限與思考
方中天靈蓋、虎骨等藥現代已罕用或禁用,可考慮以骨碎補、自然銅等替代;鉛丹外用需謹慎劑量。然其組方思維仍具參考價值,尤其強調「藥物+固定」的綜合療法。

傳統服藥法


肉蓯蓉半兩,川山甲半兩,黃丹半兩(飛),龍骨半兩,虎骨半兩(炙),白及半兩,木鱉子仁半兩,天靈蓋半兩,寒食面1兩。
上為細末,醋熬為膏。
攤絹帛上,塗折處,綿纏,竹裨正,繩扎,1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續筋接骨丹,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八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肉蓯蓉半兩,川山甲半兩,黃丹半兩(飛),龍骨半兩,虎骨半兩(炙),白及半兩,木鱉子仁半兩,天靈蓋半兩,寒食面1兩。 主治:打撲損肭,筋骨銼折。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