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荽散

胡荽散

HU S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良方》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0.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18%
胃經 18%
腎經 11%
心經 11%
膀胱經 6%
肺經 6%
大腸經 5%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胡荽散中包含胡荽,主要原因有二:

  1. 解毒消腫:胡荽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毒消腫、利水通淋之功效。其揮發油成分能抑制細菌生長,有效消解毒素,緩解炎症。
  2. 散寒止痛:胡荽亦具散寒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胡荽散中加入胡荽,可發揮其解毒消腫、散寒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胡荽散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相符。

茴香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性,可緩解脘腹冷痛,理氣止痛之效,則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此外,茴香還能健脾開胃,有助於進食慾,進一步促進食慾,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胡荽散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 胡荽散主治脾胃虛寒,症狀如腹痛、腹瀉、嘔吐等。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活血通經的功效。其溫熱之力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症狀。

二、 調和藥性: 胡荽散中其他藥材如白芷、蒼朮等性偏寒涼,肉桂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防止損傷陽氣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胡荽散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胡荽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肉荳蔻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腹痛,並可抑制腸道蠕動,起到止瀉作用。
  2. 行氣止痛,醒脾開胃: 肉荳蔻還有行氣止痛、醒脾開胃的作用。胡荽散中加入肉荳蔻,不僅可以溫暖脾胃,還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腹痛,並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胡荽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胡荽散》主治「疝氣腹脹,久瀉」。此二症在中醫理論中多與「寒濕內停」或「氣滯寒凝」相關:

  1. 疝氣腹脹:古稱「疝」者,多指少腹、陰囊脹痛,因寒邪凝滯肝脈,或中焦氣機不暢所致。
  2. 久瀉:指腹瀉遷延不癒,多因脾腎陽虛,運化無力,水濕下注大腸而成。

此方以溫散寒邪、理氣止痛為主,兼具健脾固腸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論
方劑組成

  • 胡荽子(芫荽子)5錢:辛溫,入肺、胃經,能散寒通竅、消食化積,兼有行氣止痛之效。
  • 小茴香5錢:辛溫,歸肝、腎、脾、胃經,長於理氣止痛、溫腎散寒,為治疝氣要藥。
  • 桂(肉桂或桂枝)2錢:辛甘大熱,溫陽散寒,通脈止痛,助火歸元以暖脾腎。
  • 肉豆蔻2錢:辛溫,歸脾、胃、大腸經,功能溫中澀腸,止瀉散寒。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散寒凝:全方以辛溫藥為主,針對「寒邪內侵」或「陽虛生寒」之病機。
    • 小茴香、肉桂直入下焦,暖肝腎而散寒;胡荽子辛香走竄,助陽氣宣通。
  2. 理氣止痛:疝氣脹痛多因氣滯,故以小茴香、胡荽子疏肝調氣,解鬱結而緩急痛。
  3. 固腸止瀉:肉豆蔻溫澀大腸,配合肉桂溫補命門之火,標本兼顧,既散寒又止瀉。

綜合推論
此方以「溫通行滯」為核心,兼具「散寒、理氣、止瀉」三重作用。適用於寒濕型疝氣(少腹墜脹、陰囊冷痛)或脾腎虛寒之久瀉(瀉下清稀、腹冷喜溫)。其組方簡潔,藥性偏溫,符合「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傳統治法。

傳統服藥法


胡荽子5錢, 小茴香5錢, 桂2錢, 肉豆蔻2錢。
上為末。
每服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胡荽散性味辛、溫,入肺、胃經,有發散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胡荽散, 出處:《經驗良方》。 組成:胡荽子5錢,小茴香5錢,桂2錢,肉豆蔻2錢。 主治:疝氣腹脹,久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